28岁时,汪青松辞去公职,离开安徽,前往天津财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自此也就开启了游子生涯。
汪青松考研的那个时候,经济法正是最为热门的专业。在攻读硕士期间,他深深地感觉到经济领域的诸多法律问题都离不开更为基础的法律关系分析,因而逐渐对民商法基础理论产生兴趣。2003年,汪青松前往哈尔滨参加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的年会,在那次年会上有机会聆听和感受到赵万一教授的学术魅力,这也成为后来攻读西政的商法博士的重要因素。
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汪青松在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挂职);其间于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汪青松在西政读博时同届同学较少,彼此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大家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交流也比较多。常常是在吃饭、锻炼或者一起爬山时,都能够围绕着一些学术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博士课程中有一门法学前沿是由各个专业的博导轮流授课,有许多老一辈的老师衣着朴素、学术精深、平易近人,正如校歌所写的“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都对汪青松产生了深刻影响。
读博之初,汪青松的兴趣点主要在商事法律责任方面,后来通过学校的数据库接触到大量的英文文献,他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聚焦到公司证券法领域。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汪青松在中国政法大学师从著名商法专家赵旭东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2年是西政的“人才引进年”,时任民商法学院的院长赵万一教授,希望汪青松能够回来效力母校。当时的管理学院也特别希望能够把汪青松爱人引过来。汪青松和其爱人当时也收到了上海和南京一些高校的邀约,最终还是因为汪青松的“西政情结”,夫妻二人带着当时仅六个月的女儿举家来到重庆,汪青松调入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任教。
在教学工作中,汪青松始终记得学生时代听老师说过教学相长的道理:“如果不持续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也很难把课讲好。”于是,对汪青松来说,每一次备课也就是一种研究,即使是同一门课,汪青松也不会重复使用以往的授课内容。精力有限,便尽可能压缩无效的、消遣的时间,将更多时间献给研究与教学。在西政的长期教学中,上进努力、治学认真的学生不一而足,师生的双向努力也长久相映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