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留日女生江歌遇害案,是去年11月3日的事情。整整一年,这起案件,以及背后的来龙去脉,两个家庭的撕扯纠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直到今年,随着案件在日本开庭时间的临近,新京报的“局面”发布了对江歌母亲的专访,包括记者协调江歌母亲,与女儿生前朋友刘鑫的见面过程,这件事才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有多热呢?我关注的几乎一半公众号,都在一两天之内,迅速表明了态度,这是一个站队的过程。
我参与的一半以上微信群,或多或少的,都卷入了这个话题。
其实,这个案子的案情并不扑朔迷离,刘鑫和男友陈世峰发生矛盾后去江歌家借宿,两人结伴回家时,刘鑫先江歌一步进门,江歌在门外被陈世峰杀害。
让大半个互联网群情激愤的,是刘鑫在事发时、特别是事发之后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她不仅突破了作为朋友的底线,而且突破了作为人的底线。她的表现,是不可饶恕的。
刘鑫是不可饶恕的吗?
有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刘鑫在案发时,听到外面的争吵声却不开门,出于害怕,出于单纯的自保心理,或许还情有可原。而且到底是不开门,甚至把门反锁,还是按照刘鑫自己的说辞,是试图开门却无法打开,还有待于庭审过程中更多细节的披露。但即便不对这种突发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做过多的苛责,刘鑫在案发后一年之后的表现,也足以够得上不可饶恕的标准。
刘鑫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
刘鑫一直没有与江歌的家人见面,甚至不愿意在微信上回答问题。
在江歌母亲在网上曝光刘鑫全家个人信息来迫使她出现时,刘鑫说,给你一天时间撤回信息,你不撤回,我死了也不会去作证。
到8月份,江歌遇害294天之后,在记者的牵线下,刘鑫和江歌母亲见面了,但并没有达成和解。
我能理解江歌母亲的心情,我能理解江歌母亲对刘鑫道歉的不接受。视为一生寄托的爱女身中十刀倒在血泊中,她很有可能是替刘鑫挡住了致命攻击,用自己命换了刘鑫一命。刘鑫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歉疚,更不用说感恩。
我也能理解大多数网友的愤慨,认为刘鑫在事发之后的态度不可原谅,甚至不可饶恕。就算这种拖延和回避,有她性格上的弱点,这也不能成为自己超然事外的借口。她应该承担舆论谴责的代价。
不过,它不应该发展到在道德上宣判、甚至直接判人死刑的程度。而这几天的群情激愤之中,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诅咒,比比皆是。
她应该去死!
她不配活在世上!
应该先放出陈世峰,让他先杀了刘鑫!
道德上的不可原谅,不可饶恕,不代表应该这样去判人死刑。而若是略微冷静一点,很容易从这件事情上,再一次印证互联网道德审判的可怕。
这种道德审判,一旦形成舆论浪潮,将是压迫性的,压倒性的,和法庭上还有个辩护律师的情形不同,它几乎不容被审判者开口。即便这几天也有些声音在提示,刘鑫是否真的把门反锁,还有待庭审证实。而刘鑫在事发后也曾主动表示歉意,也曾和江歌母亲主动联系,后来的拖延有很多原因。
但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这种道德审判,在群情激愤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形成烈度螺旋型上升的态势,大家互相攀比着,较劲儿,看谁的话更狠,看谁的诅咒更惨烈。问题是,在亿万人言辞审判相互叠加激荡的过程中,究竟到什么程度,是被审判者恰如其分、罪有应得的程度呢。
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判决,才算称心如意?
言语逼死人逼疯人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有。纵使不可饶恕,她真的非死不可吗?
这种道德审判,有时还夹杂着我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标榜。骂得越狠,踩得越狠,也就是证明,我们不是这种人。在道德法庭的法官席上,纯洁无暇的圣人,总是人满为患。
于是就有了这种——我如果是刘鑫,案发后我就会自杀,这样才对得起江歌替我挡刀换我一命。
这样的高论,预设一种几乎概率为零的情况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他人的卑劣渺小,听听也就算了。大家都是凡人。
话说回来,大家对于刘鑫的不原谅,不饶恕,是很容易理解的。这里面有我们朴素的善念,也有通过舆论压力,为江歌母亲讨回公道的善良愿望。只不过,即便是批判,鄙视,口诛笔伐,也不应该发展到道德审判要判人死刑的程度。
▼▼▼
更何况,这样一来,在火烧刘鑫的熊熊烈焰之外,我们会放过另外两个不可饶恕之人。
一是陈世峰,他是真正的凶手。希望大家都能参加江歌妈妈发起的签名请愿。让他在异国他乡的法律体系之下,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二是以咪蒙为代表的,煽风点火的一群自媒体人。咪蒙的那篇《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是为了蹭流量蹭热度讨好站队毫无操守可言的代表。
这篇文章的题目还是有道理的,公众舆论,包括网络舆论的谴责,本身也是对法律强制制裁力量死角的一种弥补。
但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是一派喊打喊杀,“混蛋”、“人渣”这样的人身攻击字眼满天飞,甚至在评论里直接抡起了刀:
“如果是我的孩子,遭到这样的对待,我不会跟对方讲道理,我会杀人!!
即便是在言论自由的国度,这样的极端言论,也属于越界出格,甚至有触犯法律的风险。
而在本来已经趋于狂热的网络情绪中,这样直截了当的极端,当然会收获丰厚的拥戴,赞美,以及更直接的,流量。
作为在网络世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咪蒙老师又一次证明了,互联网经济的逻辑之一,就是站队,迎合,流量高于一切。
至于火上浇油的后果如何,是否会用力过猛,是否会误打误伤,在流量盛宴的狂欢之下,是否有无辜者的哭泣。那些都是不能变现的,休提。
我对咪蒙老师的鸡汤流派没有情结,但也没有太多的恶感,有时候还会揣摩一下技巧。
但是,当鸡汤的套路用尽、魅力衰减之后,当咪蒙老师慢慢从话题的创造者,堕落为话题的迎合者和跟随者之后,这种不负责、没底线、站队卖乖的打法,它的丑恶,暴露的越来越明显。
她是在将我们的世界,导向一个更加极端、更加暴戾、更加不宽容、更加不容异见的方向,大家在情绪的宣泄中狂欢到死。
这是真正的不可饶恕。
最后,我要说说,我特别不同意她在这篇文章的一句话简介里的提法。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支持网络暴力。
显然不是第一次,她从来都是煽动网络冷暴力、软暴力的高手,只不过这一次,直接上刀子了。看上去很勇很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