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刚在长洲岛举行的
世界名校赛艇邀请赛
大约三年前,长洲岛本土街坊阿妍给我们来信,表达对长洲岛发展的一些看法,引起了很多岛民共鸣。(
查看原文
:
长洲岛居民来信:
黄埔高速发展的列车呀,请带上你的数万岛民!
)
三年后的今天,阿妍再次投书黄埔观察。此时的阿妍已为人妻,有了可爱的宝宝。或许是生活的磨砺与重压,似乎让她多了几分沧桑。阿妍在信中告诉我们,今年初,她辞掉工作,希望在长洲岛创业。然而兜兜转转一圈后,她还是决定放弃,再次踏上岛外寻找工作之路。
阿妍说,在找工作过程中,屡屡被拒绝,理由很简单:长洲岛是郊区,长洲岛教育比较落后。这种经历,引发了她对长洲岛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更多思考。
我爱长洲岛,但现实却不如人意
文|阿妍(长洲岛居民)
我是一个80后,土生土长的长洲岛人。可以说我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目睹了长洲岛30多年的巨变。
我的父母,现在都上80岁了,他们告诉我最多的是过往的日子:解放、文化大革命那些日子很难过,穷得吃树皮,饿得吃人肉,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们觉得很满足。
80多岁的人,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干农活干到八九点摸黑回家,外人对他们的行为很不理解。但我想,只要适量的运动,是对他们好的,所以也支持他们过早出晚归的生活。
目前,种菜、种水果仍然是不少岛民的收入来源。
长洲岛,一个养我育我的地方,这两年在我眼前焕然一新。路变得宽阔平坦,来往的车辆也多了,一副副新的面孔,点燃了我对这小岛前景美好的期望。
最后我决定一家三口从市区搬回长洲岛居住,希望享受三代同堂美好时光。但事实证明,外人看到的长洲岛跟真正居住在这里的人所感受的,有着天壤之别。
金州大道
在政府最新规划中,长洲岛规划定位为“珠江国际慢岛”,打造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消遣、减压、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于是对岛上空间、产业、交通市政及生态和历史景观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过,我想说,长洲岛离“国际”两字还相差太远。我希望各位领导以及非本岛的城市人一起来长洲岛体验慢岛生活。
长洲岛现在的在发展思想和实施路径是:
人口只减不增,建设量只减不增,绿化只增不减,交通上不搞快速主干道,产业不搞房地产
。这个发展路径可能忽视了岛民的现实需求。
长洲岛对面已崛起高楼
目前长洲岛常住人口约2万人,这个是指户口在册2万人?
这2万人的年龄比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如果人烟稀少或人口年龄比例不平衡,这个地方能发展到哪里去呢?
另外,政府征地的时候有想过岛民吗?当把农民的土地征收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当地农民伯伯往后的日子以何为生?我不敢想象,家里的田地被征以后,我的父母日后怎样打发余生!
征地一年分红,全股是6000余块,每月全部补贴不到1000元,这大概仅能应付一个人的一日三餐吧!万一生病呢,他们不敢生病!
你看到岛上一幢幢漂亮的高楼和摆满两路边的小车,以为他们生活很富裕安详,其实很多岛民都是负债累累。买车是因为给个首付就能拥有出岛最快的工具,时代进步、菜价日升,但长洲岛依然被外界称为“广州最穷部落”。
长洲岛两旁的民居
2018年黄埔区政府对长洲岛未来规划、定位内容最多提到的是“保护”、“控制”“交通组织”字眼,却极少提及如何改善提高岛内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小岛配套,给岛内居民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
在那光鲜亮丽的小岛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当地居民艰辛和无奈。2018年,我从市中心搬回长洲岛,我第一次参加股民大会,看到大会上80%几乎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没什么想法,他们的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高楼有多高,竞争有多激烈,这样让人看不到小岛的未来。
2019年是我最困难的一年,我在考虑是就业还是创业。
我几乎走遍整个小岛每个地方,昔日黄埔军校外商铺已全部关门,这种颓势覆盖范围延伸到4801工厂周边。我看到爱徒步的阿姨叔叔们大汗接小汗的从军校走到炮台,一路很安静。
其实一路走去,无论是上庄、黄船还是深井,只要你愿意走都会觉得很安静,没什么店面也没什么特色。是的,岛上有女子学校、华师附中、华南农商、辛亥革命馆、黄船造船厂,当然在上下班放学放假的时候确实是很热闹的,不过晚上八点后大街上几乎没什么人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