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声音志愿者招募 | ... ·  昨天  
十点读书  ·  正在消失的中国火腿肠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最好的养生,不是运动,不是睡觉,而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陈子衿:平淡已是莫大的幸运 | 读书会第 9 期语音分享实录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0-19 21:03

正文

当青春被笼罩在疾病乃至死亡的阴影下,一切将会发生怎样的不同?

这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却是让所有人都为之揪心的经历。

这也是方舟女性小说读书会第九期共读书目《起风了》和《我的抗癌日记: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最为共通的主题。

周三晚 8 点,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的抗癌日记: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作者陈子衿,来和大家做一场语音分享,一起聊聊在重疾带来的阴影面前,年轻生命的那些遭遇和感悟——

- 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

- 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会如何改变家庭关系里的每一个细节?

- 重症病房里浓缩着怎样的人生百态?

- 以生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对同样面临生死考验的病人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下为这场语音分享的录音和文字实录——


- 1 -

方舟女性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我是豆瓣阅读专栏《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的作者陈子衿。

收到要做语音分享这个消息,大概是九月里的一天,具体是什么时刻我有点记不清了,当编辑告诉我将《起风了》和《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暂定为读书会里的共读作品时,我实在有点愧不敢当,尽管那时我还尚未读过原著小说,可有宫崎骏同名电影的加持,这个头衔似乎太闪耀了。

我问编辑,「这……这真的好吗?」

「可以啊,你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编辑告诉我。

在这里要感谢我的编辑姐姐与豆瓣阅读,(天呐,为什么有种金马奖获奖感言的感觉……)好啦,言归正传。

首先,我得承认,在接到豆瓣阅读的邀请之前,我对于《起风了》这部小说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宫崎骏的同名电影。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结束了六次化疗,在医院移植仓里做自体移植。这部电影在当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甚至刻薄一点,可以说它是宫崎骏所有电影里面我最不喜欢的一部。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工程师堀越二郎的故事,从小怀抱飞机设计师梦想的男孩,在成年后偶然邂逅儿时有过一面之缘的姑娘,两人自然而然的陷入爱河,可女孩却身患当时被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住进了疗养院,至此,二郎也没有放弃他想要制造出完美战斗机的梦想……这种国家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牺牲,格局很大,所以对儿女情长轻描淡写也不奇怪,电影里患病妻子「节子」的戏份很少,重心都放在了男主角如何实现飞机师的梦想以及后来制造出完美战斗机的核心问题上。

在我眼里,也许是年代的关系,整部电影都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使命感与国家大爱,而我那时也因为移植心力交瘁,很难代入这种磅礴的情绪里。与此相对的,同名原著小说《起风了》,就显得小情小爱了许多。这部书记录了男主人公与患病妻子在山里的疗养院朝夕相处的全过程,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以细节取胜,着重表现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小说的语言是我偏爱的质感,简洁又很清新,十分的日式。这是我第一次读堀辰雄的作品,我很喜欢他小说里关于风景的描写以及细节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在于「节子」一同眺望窗外图景时,他写道:「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个傍晚,夕阳刚刚沉入对面群山的背后,浸染着周围的山峰、丘陵、松林和梯田,令它们一半是鲜艳的茜红,一半是朦胧的浅灰。我站在阳台,节子躺在床上,我们不约而同地出神眺望着这幅美景。偶尔有小鸟突然飞起,在森林上空划出一条抛物线——我想,眼前这片风景仅能在这个初夏的傍晚里出现片刻。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这些平素司空见惯的景象恐怕无法让我们在眺望时得到如此满溢的幸福。」 他写景时,时常只是简单的交代出眼见之物,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堆砌,也不会有做作的比喻,可又刚好恰到好处,活灵活现。这还不止,真正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他很好的抓住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才让这一段描写显得格外动人。

之后「节子」又讲出了这样一句让我感同身受的话。「你之前不是和我说过吗?只有在行将就木的人眼中,大自然才会展现出它真正的美。」

我想起了自己刚刚确诊癌症的那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吃完晚饭,就穿着病号服和我爸沿着走廊,一路走到尽头,看沉没的夕阳,和街上来往的人、住房、树木、广告牌,感觉平日里那些稀疏平常的东西,一下子变得美好起来,其实有什么变了呢?什么都没变吧,只是身在其中的时候,不知道罢了。

好在节子有一位细腻的伴侣,等她讲完,男主人公内心的疑惑也逐渐开阔,文章里是这么写的——「她的话在我心里横冲直撞,我不禁垂下眼帘。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那从刚才就令我焦躁不安的某种含混不清的感想总算在我心里渐渐成形:「是啊,我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呢?方才觉得那景色美不胜收的人并不只有我,而是我们两个人。这么说来,刚才节子的灵魂不过是做了一场梦,一场需得透过我的双眼和我的思维才得以展开的梦……但我方才竟惘然不知节子正幻想着她自己最后的瞬间,还由着我自己的性子,自私的设想我们长命百岁的情景……」」 全文诸如此类洞察人心的心理描写随处可见,这也是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我一开始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误以为它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改编而成,因为主人公的心理完全是亲历过的人才会拥有的,看了封底的上架建议,标签是「畅销日本文学」,又上网去搜索,最终才确定它的的确确是一部小说。

虽然我的专栏《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里的每一个章节都叫「我的抗癌日记」,可其实相比之下,《起风了》要更像「日记」得多,全文的叙述都十分生活化,口气也更为偏重日记的亲切,让我更羞于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 2 - 可还是得说说《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这部专栏。这部专栏记录了我生病的那一年里心境和故事,很琐碎,也很私人化。那时,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有时候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到底能不能恢复健康,这是一个十分自寻烦恼的想法,因为包括医生本人在内,谁也无法真正预料到后续的治疗会有怎样的进展或是阻挠,我觉得这是作为病人最大的「心魔」,一旦这个想法出现,人便无法保持平静。幸而它不会在我的脑袋里面待太久,而我也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在意这件事,好好的配合医生,把自己能做的努力都做到最好,至于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对于我的冲击可能会减少很多。

除了偶尔想起这件事之外,大多数时候我都有种迷之自信——我才二十一岁, 我绝不会死。我也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平时生活中不算是一个自信的人,总是觉得好运要在其他人身上都走一遭才能轮到我,我大概有十多年没捡到过钱了,转发微博抽奖也从来没中过,可仔细回想起来,癌症这件事似乎没有真正让我胆怯过,虽然那时候病情证明单上面清楚地写着「淋巴瘤四期」,四期是淋巴瘤里的晚期。

我不愿意听到「晚期」这两个字,太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离死亡不远的状态,我不需要这样的暗示来误导我对于自身的判断,而我身边的人似乎也有这样的共识,有时候在医院碰到熟识的病友,大家讨论病情的时候,也都是用「四期」两个字带过。

我也不太喜欢讲「癌」这个字,去门诊大厅办理住院,或是治疗暂时告一段落把费用明细拿回家里报销的时候,工作人员都爱问一句「什么病?」我一般都会平静的告诉他「淋巴瘤」,可我无法控制我身边的陌生人,每次当我讲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余光里都会瞥到旁边的人正有点惊讶的看着我。

有时候,惊讶是一种很伤人的情绪。在我生病的那一年里,为了避免他人的惊讶,在公共场合,我都极力装出正常人的模样,可还是破绽百出。大多数时候,因为抵抗力比较低,我都老实的待在家里,可总有需要外出的时刻,最炎热的夏天里,我戴在帽子和口罩,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习惯性的远离人群。

我得承认一件事,生病挺让我自卑的,尤其是当我看到同龄人的精神面貌,可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不能自暴自弃,总有一天我也会回到以前的生活。我给自己做了大量的心理建设,「你没有做任何坏事,也没有对不起谁,所以不要害怕,要抬起头走路」都收效甚微。这个状况直到所有的治疗宣告结束,我回老家休养,开始和各种性格迥异的人打交道,才逐渐缓解。

至于生病带给我个人生活的变化,我不太能确定它到底是好是坏。在此之前,我是一名即将迈向社会的在校学生,与期待相比,我更多的是迷茫,我只是按部就班的,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漫无目的的等待着毕业那一天的临近。生病将我的生活重新洗牌,毕业、工作、金钱和前途,那些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我度过了一段彻底与世俗决裂的生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可以站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大言不惭的说:「对我而言,它不可多得。」

- 3 -

我在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这部专栏的导语里面说过:「生病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今天想借着这次共读和大家聊聊与家人相处的微妙之处。

如果大家看过我的专栏,会知道里面除了我在抗癌期间的心路历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的父母,以及我们整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和他们的婚姻关系。

我曾经看到一位读者留下评论说:「你对亲情的描写非常的矛盾。」这句话让我沉默下来,我在极力的思考让他觉得矛盾的点,到底在哪里。最后我的结论是,可能是我爸爸一系列情感的变化。

首先对于我个人而言,亲情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它不是一件可以被简单概括的事,里面暗含的爱恨都非常地复杂,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我所有对于父辈的埋怨与不理解,都来自于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有不少人对我说,「你作为一个孩子,不要过多的去干涉父母的婚姻」。这句话非常地正确,至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它听起来坦率又洒脱。可我发现事实上不是这样,只要我还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我就无法对此视而不见。

我爸爸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脾气暴躁而且控制欲极强的男人,他一直想要得到我妈的认同和操纵她的生活,这一点是我在去年一年的相处中自行感知到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相处的时间很少,对彼此也不甚了解。可我爸羞于承认这一事实,他觉得我是他儿子,那他就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我有点厌恶他这样的盲目自信,总觉得他是想掩饰些什么。

对我妈我就更陌生了,我上学的时候,接到电话也都是我爸打过来的,很多时候都是我爸说完了,才会把电话给我妈,我们之间的联系相对会更少一点。所以我有在心里描摹出一副我想象中妈妈应该有的样子,在过去一年的朝夕相处中,每一次她表现出与我期待不想符合的一面,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

在我生病的那一年里,我的爸爸变得非常脆弱。他的脆弱选择丝毫不回避我,起初让我觉得心疼,慢慢的开始觉得心力交瘁,最后发展为对他恶语相向。相对于他的崩溃,我妈就显得淡然了很多,她是默默陪伴性的妈妈,说不出鼓励加油这一类的心灵鸡汤,照例每天做好饭菜等着我,只要能待在我身边她就很满足了。

我也是在这一段里,慢慢的知道他们两人性格里的差异和碰撞,我虽然是个病人,但尚且还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是争吵惯了,发起脾气来总是旁若无人。有时候我在病房里面打输液,他们就在旁边吵起来了,我就自己举着输液去走廊里面打,这时我妈就出来了,但我看她的表情其实一点愧疚的意思也没有,反而跟在我身后讲我爸的坏话。

他们的争吵从来没有输赢,也就注定了它是无休止的。我也时常提醒自己要放宽心,不要管他们的事情。除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对峙之外,其他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相处的是比较愉快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的父母很爱我,而我爸在之后的治疗里也变得越来越豁达,他好像看到了某种希望,甚至在我治疗尚未结束的时候,便开始为以后的新生活做打算。

他们的这种爱和希望,在当时对我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和歉疚。当我抛开一切只为个人的安慰打算时,我有一种自信认为自己能活下去,可当我发现身边其实还有父母的时候,这种确信开始变得危机四伏。

我害怕看到他们失望的样子,我甚至想象过这样的场景,我爸一定是抱头痛哭,而我妈也许因为耳朵不太好,来不及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还站在那里对着我笑。每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不怕死,可是我怕我死后我爸妈不会好好活,这是我某个时刻最为担心的问题,还好一切都没有发生。

现在我的治疗已经全部结束了,我们这个三口之家依旧没有学会如何与对方相处,我的父母已经完全从当时的恐惧中走了出来,他们依旧争吵,生病好像没有教会他们任何事,他们仅仅在某一刻体会到一种劫后余生的欣喜,然后将它抛在了脑后。

但还好,我们都活着。

- 4 -

总是看到有人说,「医院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那么最后想和大家聊一聊,我所看到的医院里的人生百态。我在《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里,写到过几位在医院里认识的病友,其实说「认识」不太准确,我不确定他们现在穿上便装站在我面前,我还能认出他们。但医院里就是这样,大家被迫聚集到那栋房子里的时候,无话不谈,可一旦离开,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生活。

在医院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都为钱发愁。这是许多患病家庭都会遭遇的困境,躺在病床上的人不仅要为「我究竟能不能活下去」忐忑,还得忧心家里拿不拿得出后续的医药费。我做完自体移植从仓里出来,转到普通病房时,病房里有一位比我大几岁的男孩,我几乎没见过他下床,自然也没看过他的脸,只是听到他每天晚上咳的很大声,隔天医生来查房的时候都会问他,还有血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