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确认了:下周一抵达杭州!提前做好准备 ·  3 天前  
杭州日报  ·  深夜,突然暴涨67%! ·  3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突传消息!传奇奥运冠军去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杭州日报

西湖边,这个男人火了!身上1000多个杯子,一下子被抢空…

杭州日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5-01-04 20:5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径山村书记俞荣华通过复刻宋代茶担和茶摊,在元旦期间展示径山茶文化的过程。文章介绍了俞荣华作为茶人制茶、研究茶、传播茶文化的经历,以及径山茶文化的魅力。活动吸引了本地居民和外国朋友参与体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径山村书记俞荣华复刻宋代茶担和茶摊展示径山茶文化。

俞荣华通过巧匠陈师傅的帮助,复刻了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作品中的茶担,并在元旦期间在西湖边展示径山茶文化,传播茶的故事和文化。

关键观点2: 俞荣华身为茶人制茶、研究茶、传播茶文化的经历。

俞荣华不仅种植和制作茶叶,还致力于挖掘和传播径山茶的文化和历史。他通过改变径山茶的外包装,提出了“径山禅茶”的概念,恢复了抹茶制作的技艺。

关键观点3: 径山茶文化的魅力。

径山茶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等。此外,径山茶宴也是一大特色。文章通过描述俞荣华的努力和径山茶文化的展示活动,展现了径山茶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关键观点4: 活动吸引了本地居民和外国朋友的参与体验。

径山村的复刻古画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参与,还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朋友体验中国茶道的魅力。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留下了“福”字,进一步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


正文

“清汤、绿叶。入口、甘甜。闲来无事,径山吃茶!”

元旦那天,西子湖畔,一记清脆的锣声,向八方泛了出去。一名中年男子的吆喝,立马引来游人的注意。

中年男子宋人装扮,皮肤黝黑,声若洪钟。肩挑一根扁担,扁担两头的茶摊,随着他轻悠的步伐,上下摆动。可布置在茶摊上的建盏、水壶、炉子,却几近纹丝不动。这套装扮和装置,复刻自宋代画家刘松年的一幅作品。在宋代,这是最常见的街头茶摊模样。
中年男子叫俞荣华,是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人。他有两个主要身份,径山茶炒制技艺传承人、径山村党委书记。

过年前,复刻古时饮茶模样的想法,就在他脑中生成了。“作为茶村的茶人,不仅仅要会种茶、制茶,讲好茶的故事,传播茶的文化,让更多人喜欢茶,才更有意义。”

巧匠出细活,还原宋代茶担

西湖边,挑着担子的他火了


元旦前的一个多月,俞荣华找到了村里的木匠老陈。他从手机里翻出一幅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作品,《茗园赌市图》。

俞荣华想找老陈复刻的,是画内茶贩挑着的一副茶担。作为一名径山茶的资深研究者,俞荣华觉得,这幅画很有意义。

画中展现的,是南宋时最常见的民间饮茶景象——一群茶贩,围在一只茶炉旁点茶、斗茶。正如吴自牧在《梦粱录》所说,南宋全国上下,皆以点茶为美,斗茶为乐。如今我们熟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那个年代被奉为“开门七件事”,足见茶饮在当时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刘松年是杭州人,因为住在清波门一带,又被称作“刘清波”。所以,这幅画的模样,就是老底子杭州的茶市模样。更重要的是,画中的茶担,不仅是南宋民间常见的市井茶摊,甚至在中国茶画史上,这也是最早反映民间茶饮模样的。

经过一个月不到的设计及施工,俞荣华的想法,在巧匠陈师傅手上实现了。

元旦这一天,挑着茶担在西湖边行进的俞荣华,一度成为此处的顶流。茶担上,炉子里煮着径山当地复原明代工艺,用径山红茶与柚子加工而成、以谐音取名的“福佑茶”。

人们争相从这位“南宋茶贩”手中接过试饮杯,暖心的一杯5年陈茶汤,象征着新年万事吉祥。

现场为游客准备的千余只试饮杯,短短几十分钟内就被取空。

身兼村党委书记和茶人两重身份,俞荣华见到自己的创意与家乡茶如此受欢迎,感慨道:“好东西也要靠吆喝,我觉得,茶人不仅要会制茶、研究茶,还要承担传播茶文化的使命。”

百来斤的担子压在肩上来回吆喝

这位书记为了径山茶拼了

一百来斤的担子,压在俞荣华五十来岁的肩膀上,还得来回吆喝,即便他说自己干惯了农活,可是满头的汗水还是“出卖”了他。

“为什么这么拼呢?”记者问。

“因为二十多年前,你的一位同行点醒了我,于是一路坚持过来。”俞荣华说。

1988年,19岁的俞荣华成为一名径山茶炒制的小学徒。可后面的十年,他虽然努力埋头种茶、育茶、炒茶,可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单一、包装简朴的径山茶,陷入了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

1998年,又一年的春茶开采了,俞荣华想在报纸版面上求一片“豆腐干”,登一登本厂春茶即将上市的消息。在媒体界,这样的新闻被称为四季歌。

媒体的朋友问他:“你与其每年宣传一下春茶又开采了,何不去找些径山茶的故事出来呢?”

“我想通了,比产品更吸引人的,是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俞荣华说。

径山茶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径山茶的品类除了绿茶,为什么不能有红茶和白茶,甚至是更具创新的茶品?

发源于此却遭中断的宋代点茶是怎么回事?

茶汤盛宴又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20年里,随着挖掘的深入,这些问题一个个出现在俞荣华的脑海里。

以俞荣华为主的一些径山茶叶经营户,从最初的改变径山茶外包装开始,一步步做出了成果:他们最先提出了“径山禅茶”的概念;他们从零星的资料中,还原了南宋点茶的流程;他们恢复了抹茶制作的技艺。

文化发掘绝非坦途,当“径山禅茶”第一次被打到包装上去的时候,俞荣华受到了当地一位领导的猛批,批评声还上了报纸。“禅茶是禅茶,不是径山茶”。

当俞荣华自己写剧本、自己投入60多万现金,要复原径山茶宴的时候,他还遭到了小部分的反对、大部分的冷眼。

俞荣华对这句评论印象尤深:“好像你也不是一个文化人,这个东西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你到时候会不会被人家看笑话?”

彼时的俞荣华,尚未看到太多文化为径山茶带来的附加值。他用情怀和爱好来解释自己挖掘文化的动力。

而如今看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径山禅茶的故事真多,谁会舍得放下一本越看越入味的书呢?

上午在西湖,下午在机场

外国朋友也被吸引,国际范十足

这是径山村连续第二年复刻古画的场面了。今年,他们还把目光锁向了国际范。

上午,才在西湖边吸引一波眼球的茶担,下午,已经辗转到了萧山国际机场的国际出发厅。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径山福佑茶、径山自制的全国首台台式抹茶机,悉数到场,这些与茶的前世今生有关的文化展示,在这里一字摆开。

而为了让人们加深记忆,径山村还特别准备了笔墨纸砚。

凡来参与体验的游客,都能获赠一套出自径山寺的新年福字及对联。当然,伴手礼不是白拿的,人们在现场也得留下自己书写的“福”字。

径山村为这个环节起了个吉祥的名字:以福培福。

两个多小时里,千余份“福”字、福联一赠而空。其中,还有60多位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外国朋友,体验了一把中国茶道的魅力。

他们分别用英文、法文、韩文、日文、阿拉伯文等语言,用中国的毛笔,在中国的红方纸上,留下了本国语言的“福”字。

错过了元旦的偶遇,也别遗憾。记者也帮各位去打听过了,如果想去感受宋代茶饮的生活,可以在2025年1月11日、1月12日、1月18日、1月19日这几个休息日,到径山村(导航到:禅茶第一村),除了体验宋代风韵外,还有表演、美食、土味年货等活动恭候。

者 汪玲 王佳敏 王翔  摄影 十七岁  视频 邱泽楷  顾家铭  孙奥  

编辑 谢珂 审核 蒋波 钟玮


更多新闻下载
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州新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