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蝌蚪五线谱
蝌蚪五线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蝌蚪五线谱

我们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完美主义并不“完美”

蝌蚪五线谱  · 公众号  ·  · 2024-12-02 17: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品质。当一个人说我这个人比较完美主义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自我要求高,做事认真负责,追求尽最好的结果。然而,从心理学上看, 完美主义倾向既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0 1

最好从来都不够好


高标准,是完美主义的特点。 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给自己设置的标准往往比较高,对结果也有很高的期望。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和某个标准进行对比,而对比的结果就会影响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达到标准,就会满意;如果 不到标准,就容易失落。显然,如果个体一贯给自己设置难以企及的标准,就会导致期望过高,就容易觉得自己“不达标”,也因此而感到失望。





完美主义往往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一次又一次不达标的经验之后, 持有完美主义的个体甚至会产生失败感,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有时候,个体还会因为觉得自己总是“难以达标”,而陷入自罪自责的循环。


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咨询情境中,都很容易看到 “完美主义——失败感——自责” 这个链条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一个觉得自己失败(虽然在旁人不一定这么看)的人,对自己很苛责的人,很少去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妥当,而是坚信自己确实做得不好。 为了“拯救”自己,他们会继续给自己设置高标准, 寄希望于能达到这个高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0 2

为什么我能,你却不能?



有完美主义想法的人,还很容易用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到身边的人身上,从而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我们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点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更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同样的标准。 不是吗?


夫妻争吵的时候往往的一个共性就是“为什么我能做到,而你却不能?”“为什么我能够吃完饭就洗完,你偏偏要看完电视才洗?”当人们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时,内心也会有压力,可能会主动拉开距离。看到身边的人主动和自己拉开距离,这种滋味也会很难受。







因此,人际交往中完美主义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际不和谐。人类是社会动物,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容易给自己创造不良的人际交往环境。






遗憾的是,面临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时,持有完美主义想法的人很少会反思自己的标准,甚至还会为自己的高标准而自豪,从而把不良人际关系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认为是因为他人“不达标”造成了应该为自己不良的人际关系负责。


0 3

允许成长发生,允许不完美



此外,完美主义对个体的成长也不利。身体上的成长可能在成年早期就完成了,然而心理学上的成长则是一辈子的事。成长这个词,意味着对过去的自己的超越,获得成长 首先需要接受我们是存在不足或者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当我们允许成长发生,就意味着接受原来的我们并不完美。因此,成长的前提是不回避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怕缺点和不足,能够从内心认识到存在不足或者缺点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都需要锻炼,唯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从做得不那么好到做得更好,从做得不熟练到做得熟练甚至巧妙。


对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走路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当我们去观察小婴儿走路,就会发现走路到底有多困难——使劲直起腰,站起来,保持平衡,伸出一条腿,跌跌撞撞,东倒西歪,全程使用双手双臂帮助自己保持平衡。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一个孩子步态完美,他可能根本不会学会走路。


成年人学习往往也如此,也需要从“跌跌撞撞”这样不太优雅的姿态中不断锻炼。 容忍过程甚至结果的不完美,慢慢提高自己。 如果担心自己不完美,那么可能就只能固步自封,不能进步。



从临床上看,完美主义和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早日放弃完美主义的幻想,接受我们和他人都是有缺点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作者:王葵

心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责编:董小娴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 蚪五线谱网站 ”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