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夸爆!WPS官方接入DeepSeek,自动化 ... ·  9 小时前  
秋叶PPT  ·  谈谈我们一个月做PPT的真实收入 ·  9 小时前  
秋叶PPT  ·  DeepSeek公务员上岗!雷军:真心建议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这是最近在刻意练习的一项技能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8-05-08 23:07

正文



真正理解事物,归根到底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


这句话出自《叔本华美学随笔》。


乍一看很玄乎,但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原句:那个男生好帅!


额……究竟有多帅?没什么感觉……


修改一:你看那个男生,浓眉大眼,英姿飒爽,好帅!


似乎能隐隐约约感受大概。


修改二:你看那个男生,好像梁朝伟!


GET!


具体来说就是: 找到一个都能理解的具象认知,然后通过表述将特征点联系起来,最后实现无障碍的沟通。


在各种广告中,我们都能见到这种表达技巧的运用,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香飘飘:


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我们简单拆解一下:


· 想要传递的信息:多。

· 具象认知:地球很大。

· 连接点:卖出的杯子绕地球两圈。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这个逻辑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上。


下面是整理的一系列使用场景。



(一)熟悉替代


这个好理解,前文的「香飘飘」和「梁朝伟」的案例都是如此。再举一个自己经常遇到的:


原句:曹将长的很特别。


修改:他是我们部门的燕小六。


↑ 确实,有点像...



是不是马上就 GET 到了!


这个方法也适合于写影评。


观众其实对电影里的角色姓名并没有那么熟悉。比如即使看了《无问西东》,面对「王敏佳」「陈鹏」这些名字,还是很难对上号。不如直接说 「章子怡」「黄晓明」 做了什么,大家反而更加容易理解。


它也适合于跨文化的沟通。


比如如何向美国人介绍京东?直接说它是 中国的亚马逊 即可。



(二)时期参考


这个在「熟悉替代」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时间维度。


方法其实并也不陌生,比如老一辈会经常跟我们说:哎呀,你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妈妈!


好了,我们看看运用吧。


原句:这座城市很有潜力。


修改:这座城市的现在就是 10 年前的上海。


你看,共同的认知就是「上海经济发达」,而「10年前的上海」意味着潜力无穷。


在写报告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原句:中国药店连锁率近年来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49%。


修改:中国药店连锁率近年来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49%,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未来还有增长空间)



(三)制造差异感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找到最为贴切的类比对象。这时候,只能采用最直观的「同比和环比」,来强调差异感。


原句:本月销售额超过500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修改:本月销售额超过500万,同比增长200%,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感受差异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绝对数没感觉,但对相对变化更容易理解。


这是和自己比。


我们也可以跟另一边的极端值对比。


原句:2021年预计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11356美元。


修改:2021年预计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11356美元,而巴基斯坦仅为53美元。



(四)除以时间/人数


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大数没有感觉,那么可以用它除以时间,或者人数,让感受更加强烈。


1.除以时间


原句:2017年,全球预计有5000万人患上痴呆症。


修改:2017年,每两秒就有人罹患痴呆症。


2.除以人数


原句:全国有1亿人携带乙肝病毒。


修改:全国每13个人中就有1个人携带乙肝病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