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共革命的具体落实,都特别强调践行,特别重视把计划落实为行动,中共为人称道的执行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达成。黄敬曾批评道:“一次提出巩固党是中心任务,附带提出打狗、杀鸽子;到支部中一问就剩下了打狗、杀鸽子。” 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即便有强调实践的理论和效率优先的追求作为铺垫,仍然需要领导者持之以恒地贯彻、教育、督促,建立制度化的行为机制,逐渐形成重视实践的政治性格,才能保证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在一份要求开展检查运动的文件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表述:“A.‘检查决定一切’,检查巩固组织,检查深入工作,检查提高干部。B.检查的动员与领导,组织检查运动,检查检查运动。” 最后一句绕口令式的“检查检查运动”,十分传神地显示中共层层递进的工作方法:一切工作都要检查,检查成为制度;为防止制度流于形式,辅之于集中突击的运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大张旗鼓推展;最重要的,在制度和运动的双重机制后面,还有一重监督措施,即对检查工作本身的检查。这样不断地强调、督促、推动,尽管成绩未必总是尽如人意,但做和不做,做得多和做得少,结果肯定会不一样。不仅如此,中共的检查不单纯是外在的督促,检查者本身也参加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这种看似逾越常规的做法,背后支撑的是中共理念一致下的党的团结。比如有关春耕检查队的报告中,明确强调:“检查队下去工作时即确定了不仅检查而且要具体地帮助与推动,同时到每县的工作检[查]队都又和各县的工作同志混合编制,故每一工作问题,检查队都能参加解决与规定,的确实现了深入具体的领导。”
中共检查工作的主要职能包括:“一、在检查工作中认识干部;二、在检查工作中搜集经验教训;三、从检查工作中了解自己决定的正确与否。” 本文不拟赘述检查、巡视的具体条规,仅以张南生日记所载巡视过程为例,窥察巡视、检查的基本路数。
1938年10月,刚刚到任八路军129师后方司令部政治部的张南生,通过师政治部的巡视工作总结发现游击梯队存在军阀土匪主义、贪污腐化等现象,决定展开巡视。24日,张南生到达游击梯队,“上午参加游梯一、三营干部会,检查数次战斗优缺点。午饭毕,到四连去检查工作,该连工作比较差,尤其组织上的马虎”。25日到27日,张南生一直在部队谈话、检查,先后到数个连队和小组长、巡视员等谈话,召开青年晚会,参加总分支委会,收集各方面意见。这是调查和发现问题阶段。
28日,检查有了初步结论,进入处理和解决问题阶段。先是指出问题:“下午四时开总结巡视各营工作会;晚上开特别小组会。准备明天活动分子会,这次会要得出反国焘路线遗毒的结果。”接下来展开思想斗争:29日,“今晚小组一般斗争批评在游梯是第一次,个别同志比较进步,还有顽固不改。”30日,“早饭后继续大会讨论,发言二十余人,一般还好,特别是下午发动了斗争,开展反国焘路线遗毒,……晚上开特别小组会,检查游梯过去的领导工作,准备明天会议。”31日,在斗争基础上,作出组织和纪律处理:“继续开大会,讨论给予最严重者以处罚。我下午做党的工作报告,下午做紧急动员指示选举出……等七人为党委员。晚饭后,公审强奸妇女的王书堂,执行枪决。”
通过大小会议的检查、总结、斗争,纠正问题、教育干部的工作基本完成,巡视进入鉴定和健全制度阶段。11月1日“上午即开党委会,分支书记参加,讨论计划和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委员三人。……晚上开特别小组扩大会。……由我报告鉴定排以上干部问题,特别二、四、九、十一连,特务三个连问题更多。”检查工作由此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对检查自身的检查,2日巡视团召集会议自我检查,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还好,主要本身学习差,在二营巡视差一些。”
张南生日记只是对自己工作的记载,在他本人,或许就是本流水账,但放到后人眼中,却可从中看到中共当年检查、巡视的工作流程。尽管可以相信,不是所有的巡视工作都能做到这个程度,但在中共政治文化、行动方式和追责机制下,巡视者面对自己担负的重大责任,的确不敢大意处之。
张南生在巡视总结阶段讲到的斗争,不仅体现于检查工作中,也是中共革命中的日常。斗争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手段,一般而言,是非常态的政治运作形式,但战争年代,中共却在其意识形态及效率优先导向下,把斗争变成常态。斗争遍及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基本逻辑是以斗争求进步。革命阵营内部,甚至自身都要展开斗争,比如:“巩固党不是闭户幽居,和平巩固。巩固党必须从领导群众斗争去锻炼党、巩固党。” 冀鲁豫区党委的报告谈到:“滑县区委书记私自罚款自己用,让富农的儿子做干儿,……因此要在分区委会和支书联席会并到地委机关中斗争他。其他区委干部来后知道此事,有的说:‘我不参加这会了,为什么得罪人呢?我不干!’有的说:‘斗争他可不行,他要用枪打人哩!’……经斗争说理揭穿后,这个区委书记表现很好,把错误认识了,转变得相当好。从此以后大家才知道思想斗争是可以用的,是不可怕的。”
党内政治和思想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会议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中共会多,这一点人们耳熟能详。1939年7月12日到1940年1月12日半年时间里,高鲁 抗战爆发后到根据地参加八路军。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各种会议近60次,差不多平均3天一次。会议形式包括时事讨论会、专题讨论会、总结会、生活会、思想斗争会、批评大会、工作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政治学习会等。李公朴写道:“在晋察冀就是一位老乡,当他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他就这样的讲:‘开个会讨论讨论。’”
开会是人类久远的传统,恩格斯曾经描写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北美易洛魁人开会的情形:“议事会公开开会,四周围着其余的部落成员,这些成员有权加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决议则由议事会作出。” 近代社会的集群化、细密化更让会议变得不可或缺。共产党人重视组织、追求效率,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个贯彻渠道,会议能够有效上传下达,是追求集体主义的中共能够想到的快速下达命令、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便捷办法。中共对会议制度有高度的期许,强调会议制度“是一切制度的中心,是一切‘制度之母’。……没有会议就没有集体和分工。” 将会议和巡视列为“保证各级行政机构(其实其他组织也是如此)执行正确政策,完全工作任务的两大机动纽带”。
会议有经常性的,定期召开,比如党代会及各级组织的经常性会议,如太行区晋冀地委要求:“地委在‘五卅’前三个月内分别举行县书会议、组联会议、宣联会议、军联会议、群众工作会议各两次。” 也有临时性的,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展开布置。抗战中后期,“县委与地委兴起了一种会议形式——座谈会”,“多是由下边的好坏典型的汇报开始,然后座谈,交流经验并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大家决定。”对这种形式的优缺点,中共也有具体的总结:“好处是:1、民主,大家有言就发,无顾虑(因为没有结论在那里限制着大家)。2、表扬与批评联系密切,而且是到会的大多数的批评与表扬,容易公认优点与纠正弱点。……3、经验交流具体深刻。4、思想便于统一。其弱点是:1、开会时间长;2、掌握不好,容易失掉中心。” 座谈会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兴起于1930年代前后。根据《申报》和“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座谈会”一词,1920年代可以零星检索到,1930年后频繁出现,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无疑大大促进了这一形式在中共区域内的推广。
从当年的总结中,还可以看到中共对会议的布置和期许,比如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尚昆总结的大会成功之处包括:“一、总结了两年来的工作。在本区,就是在华北,恐怕都是第一次。二、大会上讨论了目前形势,国际新形势,中日战争新阶段,华北战况与山西统战新形势。三、在发言中把各地区工作的优点发扬了些,并用事实证明了大会报告的正确。四、在发言讨论中,也揭露了晋冀豫党的一些弱点,并指出了克服弱点的办法。”弱点则为:“对大会报告讨论得不够,特别是对政治问题的展开讨论不够……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很少,这是大会很大的缺点。” 可以看出,像党代会这样的常规性会议,预定的任务大致包括总结工作、评估形势、讨论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对促进党员群体政策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以及党的力量成长,不可或缺。会议符合中共善于利用集体的政治文化,又推动着集体主义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上行下效,中共干部在自己负责的范围也在努力运用会议机制。景晓村出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后,就考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他设想的会议程序先是学习文件,打通思想;然后各区报告工作,对几年来各方面工作予以总结;再就是工作检讨,发现问题;最后是全面总结。中心目标为:“思想上是整风打通思想,工作上接受过去的经验及研究今后方针,政治上把干部的质量及全盘工作提高一步。”
学习—报告—检讨—总结,形成一套会议模式,暗合中共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中共干部之所以能够养成相对较高的战略眼光,除去重视学习外,会议形式的指导、交流特别重要,中共清河区委书记景晓村参加山东纵队总结会议后的感想是:会上肖华传达北方局及太行分局财政经济工作经验,“其中包括材料之丰富,调查研究的周密与透彻,给每个同志很大的感动”。这就是跨区域的经验传递。集体会议的形式使这样的经验传递可以大面积迅速覆盖,达到效率最大化。正因此,当年的中共干部对会议多有期待,高鲁日记列出的克服自身毛病的办法有:“一多讲马列主义,二在工作中筑造自己,三在讨论会中检讨我们的生活、行为等。” 会议成为组织和个体求取进步的重要载体。如中共自己所说:“工作最好的县份是哪些呢?是那些会议制度最健全的县份;工作最坏的县份是哪些呢?是那些会议制度最不健全的县份。”
各种会议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像村一级基层组织的会议,要求有具体的针对性:“不同会议要有不同讲话。(1)村干部会:反扫荡总结要点,发扬模范例子,强调村干部及村指挥部的作用。(2)村会员会:村干部决议传达之,强调各团体的模范作用。(3)村民大会:讲上边的动员材料,强调五日备战与百姓的好处。” 具体解决问题的会议应该像李雪峰所说的:“讨论一两个问题,有头有尾,源源本本,弄清楚,有办法,切合实际;不是无所不议,样样都谈,而又样样谈不清楚。” 晋冀豫区党委甚至对各种会议召开的大致时间也有规定,每月初旬开下级会议,“下级(地、县)来开会或区委下去”;每月下旬召开同级会议,区党委之外,“吸收军区、政权、群众工作主任委员参加,检讨总的计划及配合问题、下边意见等”;每周六区党委开一次“自身例会”。从一般的工作规律看,这个时间规定应该不是随意为之,月底的同级会议旨在研究、总结该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月初的下级会议则为布置本月工作并听取意见;每周的例会用于随时研究、发现、解决问题。几个会议周而复始,形成时间上的循环链条,至于空间上,则有一层层往上开的情况汇报会议和一层层往下开的落实会议,形成上下的通联。
大事小事都要开会,会议成为经常的工作方式,连妇女工作都能熟练地运用会议形式:“太谷南庄村有一妇女,整日在村上乱搞,挑拨得很多夫妇不和睦,妇救会便召开妇救会及老婆会,将她叫来批评。她不承认,并且继续与人乱搞。妇救会又与她个别谈话,并召开了全村妇女大会,诚恳地向她提出很多意见……这样一来她才接受改过。” 会议过多,也不是没有问题,1941年12月辽县下庄村因为开会,“干部误工占全月时间50%,群众误工占全月时间13%”;“有些农民说‘政策样样都好,就是开会太多。’” 毛泽东曾经设想用报纸乃至墙报取代开会的部分功能:“现在我们边区,开会是最重要的工作方式,报纸发出去就可以省得开许多会。” 但文字的传达毕竟难以和现场的互动相提并论,开会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方式,高鲁日记记载:交城七区干部不顾日伪军的威胁,在敌我交叉控制地区召开青年干部会,结果开会时“敌人路过村公所,听到了掌声,便包围了村公所” ,几名干部惨遭杀害。这样的代价本不应付出,但在中共政治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会议依赖路径,又使这样的代价很难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