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阿里帝国和腾讯帝国纷纷杀入全球市值前十名,那你你觉得马云和马化腾未来谁更厉害?(文中有投票)
腾讯与阿里业务层面最大的不同是:腾讯这几年一直在做减法,而阿里恰恰相反。
腾讯一直在做纵向深耕,立足微信(社交)的价值链挖掘,其他不具竞争优势的领域,要么回避,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干脆售卖或者剥离,旗下电商卖给京东、搜索卖给搜狗等等;
反观阿里,一直在横向扩张,铺摊子,拓展新业务,云、健康、影视、音乐、体育、媒体、视频、餐饮……俨然一眼花缭乱的庞大帝国。
一种观点认为:
阿里的业务与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非常类似,二者都在电商零售和云计算方面独领风骚,成为中美两国各自领域的绝对王者,刚刚亚马逊股价创下一年新高(
1736.11
美元),市值达到
8400
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况且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做到支付行业全球第一,虽然其将独立上市,但是给阿里整个集团带来的影响力提升依然不容小觑。
而美国科技巨头中与腾讯业务最为相似的就是FACEBOOK了,二者都擅长社交应用和游戏。但是我们看到脸书公司的市值只有
5717
亿美元,与亚马逊公司差距不小,有些东西是行业属性决定的,所以作为参照来看,马云赢。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2014
年阿里上市之初,阿里的市值几乎是腾讯的一倍。一年后,腾讯市值与阿里持平。两年后,腾讯市值正式超越阿里。腾讯的后劲很足,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从
2013
年以来,在毛利率与净利率方面来看,腾讯的坚守(纵向深耕)
VS
阿里的“花心”(横向扩张),腾讯胜。
腾讯几乎一直专注社交,阿里则广泛布局,各有千秋。但腾讯的专注,与阿里的四处出击,蕴含的风险完全不一样:每开辟一块新业务,都是一次确定的——商业模式的冒险,也是利益冲突的冒险,马云身上的压力与风险(包括业务拓展风险与政治、经济风险)比马化腾大得多。资金青睐腾讯,而不是阿里,核心理由,应该是腾讯比阿里更安全。在大船有可能倾覆的时候,未来很长时间,安全,可能才是首要考虑的东西。
因为在这个政、经势力范围相对固化的土地上,阿里的风险,比腾讯被替代品颠覆的风险,大得多。因为腾讯的风险,主要是业务上的,阿里的风险已经是人,是竞争对手和政经力量。所以未来马化腾赢。
但是关于马化腾我想大家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马化腾提前洞察了先机?指引马化腾带领腾讯航行的指南针是什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马化腾的偶像——凯文凯利。
他被马化腾奉为“互联网先知”,马化腾曾多次邀请凯文凯利到中国作客演讲。人们亲切地称他为“KK”,在中国,他受到李开复、张小龙、罗胖、王小川、周鸿祎等中国大咖争相膜拜,他的《必然》、《科技想要什么》、《失控》、《新经济新规则》等著作,预言了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和财富机会。
本期王利芬成长社王利芬带你读《新经济新规则》,2012年KK和马化腾讲了什么?指导“互联网下半场”的新规则又是什么?扫码收听王利芬成长社第17期, 这本给了马化腾决心、勇气和信心的书籍,这本对于马化腾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如何前行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这个时代最悲哀的事情,就是
——
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看懂世界、看到未来才能给你当下最好的决策。
以下附马化腾《我最担心看不懂年轻人喜好》原文(值得分享,反复研读)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
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 ,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
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
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