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交子”采用“楮纸”作为专用印钞纸《宋史》:“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官府正式成立“益州交子务”,印发“官交子”,纸币正式诞生。
但在官交子正式发行还不到20年,社会上便出现了“伪交子”。
据《宋史·孙甫传》,由于“伪造交子多犯法”,以至于当时转运使“欲废不用”。
▲
湖北官钱局拾两银两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那么,早期纸币是如何防伪的?
首先是控制造币纸张。
当时官府选定“川纸”,作为印钞专用纸张。川纸是用楮皮制造出来的高级纸张,又称“楮纸”。
早在唐代,成都人已发明了“水纹纸”,分明、暗两种印花,其他地区根本造不出来。现代纸币上的水印防伪技术,即由此而来。
▲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楮纸,后来还用桑穰、芙蓉膜等材料来制造皮纸印钞票。所谓“桑穰”,乃桑树皮的第二层,系制造印钞纸的上等原料。
由于使用专用纸并不能杜绝伪钞,提高印刷防伪技术成为必然。
宋代,率先使用铜版印刷,放弃传统的木版印刷。铜质钞版印制不仅加大制版成本,还可增加伪造难度。在铜版上雕刻,非专业人员是刻不好的。
▲
大明通行宝钞及印钞铜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明宝钞一贯铜钞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
多色套印、加盖印鉴、改换图案也一并使用
。
多色套印是现代纸币防伪的重要工序,在宋代已开始使用。据《楮币谱》:“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
每张钱引上有6颗印信,分别使用红、蓝、黑等3种颜色。
现代纸币图案喜欢使用人物、建筑等形象,或许正是受到古代纸币设计的影响,如交子图案常用“屋、木、人物”。
▲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朝的纸币为了防伪,钞纸主要取用桑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在纸币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图形,两面盖上三方管理机关的红印,正背两面的左上方还盖有黑色骑缝印,并在中央明显的位置上印有“伪造者斩”等警示句。
▲
至正年造中统元宝交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前期,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宝钞,政府为了规范货币的管理,制定了“钱法”和“钞法”
。
▲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朝也有纸币。清朝制钞主要取用桦树内一层极薄的内皮,新钞发于各省布政司要钤印记,各府、县也要签押印证,然后发于钱庄,还在纸币上印上复杂的图案,让作伪者不易临摹。
就是这样层层相加,才使得纸币的辨识度较高,避免假钞出现。
可以说很多现代钱币的防伪方法,清朝时已经出现雏形。
▲
大清宝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晚清的纸币,与现代纸币已经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