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新的一年,布局自己 ·  昨天  
青年文摘  ·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  昨天  
洞见  ·  除夕:归零,重启,更新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他们过春节,可比我们“野”多了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陈佩斯:一到过年,就传我的谣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17 11:59

正文


1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间进来一个电话,因为不方便接听,蓉按了免提,电话那端传来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会有什么安排吗?

蓉;没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烦你帮我把衣架上的两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应该会用到。

蓉:是一件深蓝色和一件咖色的吗?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没事先挂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问蓉:“这是谁啊?你男朋友吧?”

 

蓉说:“哪是什么男朋友啊,这我老公,都结婚十年啦。”

 

小妹大惊:“十年?!可据我所知,身边的老夫老妻们对这类家事,不应是拿起电话就说:‘喂!你在哪?早点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着用!’”

 

蓉笑着解释说:“我先生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从认识他起,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其他人,一律是谦逊有礼的态度。”

 

“不仅他如此,他家里人也这样。”蓉接着说:“刚开始跟他家人打交道,也有点不习惯。”

 

“你帮他们随手买点水果、收拾家务、做个小菜,他们会说:‘谢谢你哦,麻烦你啦,辛苦你啦。’后来慢慢发现,他们这样说话,并不是跟你客气,或是拿你当外人。他们就是这样的语言习惯,不仅是对儿媳,对儿子、包括对自己孙子,都是这样。”

 

嫁给一个说话温和的男人(家庭),蓉说,日子久了,倒也发现不少好处来。

 

第一是蓉自己的性格也在发生改变,以前脾气火爆,现在待人接物平和多了。连她自己的家人都说,现在和她说话明显比以前顺畅舒服。

 

第二是和老公基本吵不起来。家里的那些问题,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说话解决的呢?

 

第三是儿子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性格阳光活泼、健康开朗。他说话也小绅士范儿十足,在人群中从不畏生,也懂得照顾别人,这点很令家人欣慰。

 

2

 

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的确幸福感更强。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复一日的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本来丈夫只是想让妻子关一盏灯,调节一下眼睛。却一开口说成:你开那么多灯干什么?不浪费电?!就不知道考虑下别人!

 

本来妻子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尽快收衣服。一个电话打过来,却成了质问:你在干吗?外面下雨都知道不?真不想事!

 

本来丈夫只是想建议妻子,这条路上直行更安全。话到嘴边却成了:怎么随便变道!不要命了吗?撞上责任都是你的!你负得起吗?

 

本来母亲只是批评儿子,考试可以更加认真和仔细。一张嘴却成了:你这干吗用的?跟你爹一样瞎!

 

同样的意思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是另一方的感激、体贴、关怀和实际行动;

 

而同样的意思以简单粗暴、上纲上线、指桑骂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火线升级和拒不行动。

 

不仅是夫妻之间,后者也更容易与外人发生是非口角。

 

前不久,骇人听闻的“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起因仅仅是一碗面涨了一块钱吗?

 

如果店老板换一种平和的口吻,说一句:“对不起,春节开始因为原材料上涨,我这也加价一元钱。还没来得及改动标牌,请您理解”,多半就会相安无事了。

 

但事实是,店老板盛气凌人地说:“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吃不起别吃,给老子滚!”结果遇上了同样脾气暴戾和性格偏执的吃客,却不想丢了性命。

 

不仅是成人之间,未成年人的世界里也一样。

 

因为家有小娃,我特别关注过多起校园霸凌案。诚然,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问题,但看那些似偶然被施暴者选中的不幸孩子,却都有着惊人的共性:


他们多半行为怪异或举止另类(落单者最容易被攻击),要么怯懦胆小或自卑孤僻(与父母完全零沟通),要么太过强势或者太过软弱,要么不会说话要么一说话反而引爆对方……

 

3

 

对家人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我的好朋友妙妙,从小生长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绪依然非常敏感。

 

她说自己有记忆以来,父母虽然相爱,但几乎从没停止过吵架,怒吼、冷战、甩头而去的戏码经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脸。有时候上一秒气氛还很温馨,下一秒立刻风云突变。

 

所以她的性格特别脆弱,一直端着小心、察言观色、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注意,跌落万丈深渊。

 

且长大后的她,说话方式也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围,内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话到嘴边却换了一种语气,引得周围的朋友败兴散去。

 

结婚后的她,不免和先生常常发生口角。某次和先生大闹,看到女儿在旁吓得抽泣,她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的痛苦回忆,于是下定决心以绝对的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让女儿重蹈她的覆辙。

 

幸运的是,不仅她和先生的关系得到改善,女儿如今也一天天活泼开朗起来,甚至连仪态也较以前更大方得体了。

 

我们的语言似乎在暗示着肢体语言,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当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更加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的正面反馈;

 

而当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更加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周边的负能量中。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半成长于家庭。

 

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一个家庭里,大人的争吵,无论谁赢,输掉的总是孩子。而大人的通达,哪怕表面不争,真正赢的,一定是这一整个家。

 

摘自微信公众号“小富女”

ID:beauty-life5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