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主要城市的中心区被移平,空无一物。在当时的日本东京,平民只能从废墟上捡木料来搭建临时木屋遮风挡雨。
一片焦土下的东京下町
当然,大轰炸之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愁眉苦脸的,远郊的居民就挺淡定,因为他们手上有房。那些战前地理位置偏远的房子,意外在大轰炸中幸存下来,成为了当时的紧俏货。在战后日本人流移失所的大混乱中,一大批浑水摸鱼的“包租公”和“包租婆”依靠坐地起价的房屋租金,过上不错的生活。
在废墟中寻找材料
但是租房市场的混乱很快引起社会的不满,日本政府在1946年颁布房租管制命令,限制房屋租金,并且颁布一系列保护租客的条款。
政策保护了租房者的权益,却压缩了出租者的获利空间,同时设置各种出租房屋的限制性条款。出租房屋赚不到钱,“包租婆”和“包租公”们内心大有不爽,想出的对策简单而粗暴——不租了。
索性直接住船上好了
就这样,日本房屋租赁市场房源越来越少,但是人民住房的需求却在不断上升,而且很多民众还住在简陋的木板房中。
于是50年代初期,日本接连颁布两条法律:《住房金融公库法》和《公营住房法》,勒紧裤腰带来解决住房问题。
后一部法律规定,没钱的居民由政府提供公租房,日本政府开始拨款抓紧建设日本特色“廉租房”;而最重要的则是前一部法律,政府成立金融公库,给手头富余的居民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自己盖房。这一部法律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提高日本房屋自有率,各种小户独栋开始拔地而起。
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就能整整齐齐了
进入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日本钢铁建材等产量不断上升。手头有点钱的日本人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提高居住水平。日本政府在1965年提出“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并提出“一家一套,一人一室”,既建公租房,又要建独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套一套又一套
独门别墅“一户建”成为住房政策的扶持重点,日本还专门建立一个名叫地方住房供给公社的机构,划拨大量资金专门负责抓住房建设。从此,被称为“一户建”的独栋在日本成为个人所有住房的代名词。
不过随着人口的集中,也越来越拥挤了
一栋栋独门别墅遍地开花,从城郊向市中心延伸,战争的废墟被大片居民区取代。
然而随着一块块土地被占据,东京等大城市终于开始出现局部用地紧张的问题。
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设想海上城市,拓展东京的发展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