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哪吒》破百亿!这页PPT杀疯了! ·  22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淘宝情人节礼物黑榜发布!这PPT没眼看... ·  22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除了Deepseek,这8个Ai工具好用到离谱!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国风的PPT,千万别乱用书法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想搞副业,最好不要打开这篇文章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9-10-14 21:56

正文

上个月跟老同学吃饭,结束时他突然说了一句: 最近在思考「副业」的事,因为家庭压力越来越大,而对应的工资增长速度却一言难尽。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旅程中。

一位驴友在酒后三巡后,说自己在帮助老公开发课程,期望增加一笔副业收入。

各种后台也经常会收到私信,问我对副业这件事怎么看。

其中一条留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朋友们都在找副业,似乎如果不变成斜杠青年,就落伍了。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情况适合做副业?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副业?

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一)

要不要做副业?

我们先看收入的四类曲线。

在明确如何做副业前,我们先来讨论:自己现在的状态要不要做副业?


这是在小马宋的知识星球里看到的分享,他总结了收入的四种类型:


1.平行线型。
典型的就是司机、保安一类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收入基本不会怎么改变。

2.斜线型。
典型的就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收入一般是随着 GDP 的增速增长。

3.对数型。
典型的是新媒体运营,刚开始会增长很快,但是到了一个阶段就会面临增长瓶颈。

4.指数型。
典型的就是咨询顾问、老师,刚开始的增长会比较慢,但是过了某个阶段后,增速就会非常明显。

而选择副业,即相当于在既有的曲线上,增加一条「第二曲线」。而副业的类型,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做滴滴司机,那么就是在既有的收入曲线上,增加一条直线。

但是,新曲线来了后,大多会对原有曲线造成影响。

大多数时候,影响是负面的。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当你获得一些的时候,肯定会失去一些。

在明确要不要做「副业」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属于哪类收入增长曲线,以及对应的哪个阶段。

如果是「指数型」,那最好的方式肯定是深耕专业、不断积累,因为如果朝三暮四,很容易就变成了「斜线型」或「平行线型」。比如一位咨询顾问,一直没有专业提升、客户积累,最后仍然只能做最底层的资料搜集工作,难以独挑大梁。

如果是「对数型」,那要看阶段。假设是在快速增长期,那还是以本职工作为主,抓住红利;但是如果进入到了瓶颈,那这时候就要思考新的赚钱方式。
至于「平行线型」和「直线型」,那没话说,要增加收入,要么考虑换岗,要么考虑副业。

(二)

选择什么副业?

必须明确斜杠与爱好的关系。

明确了要不要做副业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哪种副业。

很多人会建议说,从爱好入手,把它变成斜杠,继而成为自己之后的收入来源。

但是,这里需要辩证地来思考一下「爱好」与「斜杠」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斜杠?

最形象的就是「/」,它代表了标签,用更正式的词来表达就是「个人品牌」。那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或服务),外部是围绕它的一系列联想。

如果认同这些内容,就可以回答三个典型问题:

1.爱好是斜杠吗?

爱好更偏「意愿」,产品(或服务)更偏「能力」。比如我喜欢看电影,但并不意味着「爱电影」就是斜杠,斜杠对应的是「写影评」的能力。

2.能力是斜杠吗?


能力有一个临界值。比如一个人说他能熟练使用合并单元格,那肯定不能说他有资格拿下「Excel达人」这个标签,毕竟,大多数人都可以。

而如果他会编程,能够把很多人的重复工作变成自动化工作,那就超过了临界值,有了斜杠的基础。

3.能力超过临界值就是斜杠吗?


这个就涉及到外围的联想了。 很多人有能力,但是他人难以感知,就像好看的花被藏在箱子里,暗自凋谢。 而要被感知,就需要一个引爆点,超过人们感知的「阈值」。 比如文字能力强,那阅读量10万+、出书、给大佬写稿,才能真实地证明实力。

分析完以上三点,那可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要称得上斜杠,至少需要在一个圈子里,拥有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能力,并且有作品可以呈现。

所以,如果要开始一个副业,必须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而非纯粹地看自己的「喜好」。

所以这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你的能力到底是什么?

(三)

准备好开始副业了吗?

这是一份长期又有挑战的工作。

如果了解了自己是否需要副业,并且找到了对应的路,下一步就是开始行动了。

但是,这条路肯定不好走。真的,不好走!

这里就以自己为例吧。

我的副业是自媒体。它意味着我基本上没有了休息时间,是的,基本上没有。

我必须保持一周 2-3 篇文章的更新。看起来不多吧?


但是,现在一篇普通文章从准备到写作,基本上要 4 个小时。为什么要加上「现在」?因为自媒体很多,同类的也很多,我必须要写出差异感。如何才能有?

· 要么是更独特的故事,这要求我必须去观察他人,并记录下对方的言谈举止,成为素材。

· 要么是更有逻辑的内容,这就要求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和涉猎,让文章更有厚度。

无论是哪种,都少不了积累,少不了整理,更少不了对文字的打磨,才能有最后的输出。

而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要到晚上八九点,那意味着平时下班后,需要完成素材的搜集,而周末,则要完成文稿。

基本上,每天的睡眠时间是 6 个小时,周末好点,可以达到 7 个小时。

而且,我还算好的。

因为还有助理可以帮忙排版和运营,如果全部自己做,那睡眠的时间都难以保证。

我确实看到很多朋友做自媒体,最后搞得夫妻关系闹僵,离婚的也有。

能不能承担这个风险,需要大家自行去判断。

当然,还有的朋友会去考虑做投资。但问题是,面对大多数标的,都难以实现低买高卖,很容易就变成资本的韭菜,而且更可怕的是,像股票这种,还会占用大量上班时间。

——能不能承担影响工作业绩的风险,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四)

好像有点悲观?

我再说一个可能性。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觉得文章很悲观。

其实前面有个论断留了个口子,即:大多数时候,副业对于主业的影响是负面的。

但是,也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正面的影响,实现两者的曲线共同增长。

比如之前的文章里提过,一位创业者做滴滴司机,目的是通过这份副业磨练自己的性格,让工作的决策不那么激进,更能吸收他人的意见和看法。

又比如有朋友做自媒体,主题是自己的职业,之后被行业内的大佬看到,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的圈子。之后很多资源也都能链接到,帮助了本职工作。

他们的模式都是守住主业的基本盘,然后基于它来延伸,找到协同。

这是个人感觉相对稳妥的方式。毕竟, 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本职工作是维持生活的重要前提。

(五)

为什么他能月入五万?

这要撕开面具好好地算笔账。

在做选择时,我们有时候会被打乱阵脚。比如有人会刻意夸大某个副业的赚钱情况,比如什么「月入5万」。

看到这些内容,请小心!

因为他没有告诉你三件事:

1.是他一个人月入 5 万,还是他们团队月入 5 万。如果是团队,扣除掉其他成员的工资、分红,还剩多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