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产生于非理性的预期,而泡沫的风险来自于过高的债务。因此,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总是相互纠缠在一起——房价上涨引发居民贷款购房,贷款次数增加提高了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总量的扩张和信贷的扩张又继续推高房价。
从居民端来看,我们从购买意愿—购买力—偿还贷款能力—持有意愿的角度来度量泡沫风险。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变化可能使需求大量减少,偿还贷款能力和持有意愿的变化可能使供给大量增加,进而导致泡沫的破裂。下面,我们分别用房贷比、居民杠杆率、房贷收入比和资产配置比例衡量:
(1)房贷比(住房贷款余额/总贷款余额)衡量购买意愿。在由基本面支撑过渡到由金融支撑的房地产市场中,房贷比可以衡量资金脱实向虚的程度,进而衡量购买意愿;
(2)居民杠杆率(住户部门贷款余额/GDP)衡量购买力。居民杠杆率越高,继续加杠杆的空间越小,购买力越弱;
(3)房贷收入比(住房贷款余额/居民可支配收入)衡量偿还贷款能力。房贷收入比越高,房贷偿还能力越弱,购房者放弃房产,市场上供给激增;
(4)资产配置比例(房地产/总资产)衡量持有意愿。房地产配置比例越高,居民对房屋价格的变化越敏感。若房价下跌,居民极有可能抛售房屋。
从企业端来看,我们用企业端的购买力和持有意愿来衡量泡沫,分别通过企业债务比和土地资产配置比进行量化:
(1)企业债务比(企业债务/GDP)衡量企业的杠杆率。企业债务比快速上升往往是由于企业新增债务并没用于生产而投向资产,通过债务配置房地产业的风险尤其巨大。
(2)土地资产配置比例(土地资产/总资产)衡量持有意愿。与居民资产配置相同,当预期地价将大幅下跌时,企业会开始抛售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