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普通人和富豪的差距,最终都由这两点决定 | 小巴学理财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17 07: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图, 成为会员

超过 12 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小巴关注了一个新的微信公众号,公号的主人是 比尔·盖茨, 他在情人节发布了微信公号的第一篇正式推文。



所有在世的企业家和富豪中,比尔·盖茨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之一。 他在1995年成为世界首富,之后常年独霸榜首的位置,几乎不可撼动。


2000年,他从微软CEO的岗位上退休,致力于以他和妻子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营,并在遗嘱中宣布将99%的遗产捐给该基金会,堪称是一位标准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赢家。



对比这样的一位首富先生,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最杰出的精英人士,小巴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普通人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一个人人生、事业的成功来自于哪里?是家庭背景、教育学历、时代机遇,还是个人能力?

我们在去年年末做过一次新锐中产调查,有一个问题是 “决定事业最重要的因素是?”


超过 60%的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同时选择家庭背景的为12%。余下有23%和5%左右分别选择了时代机遇和教育学历。


当下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声音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家庭因素对事业和人生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辛苦一世,不如一套房子”这样的观点也越来越多。但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 在中产阶层群体用户中,认可自我奋斗的仍然是主流。



事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研,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能够从一般人中脱颖而出的人,至少需要符合两个特点:


第一,对未来精确规划;


第二,对规划有力执行。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那应该就是 “明确的目标”+“无比的勤奋”

在典型的管理学意义上,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规划与战略需要是基于对自我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而执行力来自习惯与纪律,并且这两者常常交叉影响。

去年有一本新书叫《 Change Your Habits, Change Your Life》,作者用5年的时间研究了177位白手起家的富翁,总结出了十几条 “成为富翁的习惯规律” 。其中首当其冲的习惯就是阅读。


数据告诉他, “88%的富人每天会至少阅读30分钟,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内容以自我学习和提升类为主,甚少娱乐性内容。”



最受他们欢迎的书有三类,包括 传记类、历史类,以及个人修养、习惯或发展类的书, 都和我们上述提及的两个特点有关。

书中提到的其他习惯,比如锻炼、早起、追求属于自己的目标、保持积极人生态度、每天花时间思考、寻求反馈、结识其他成功人士、独立思考不从众、拥有自己的导师、有多种收入来源、举止礼貌、愿意帮助其他人成功。

这其中的每一个习惯,看上去都不难,每个人都可以有效培养起来,但综合起来,就架起了一道高墙。 因为很多习惯的养成,甚至意识到习惯的存在,都和一个人自幼的成长环境有关。

BBC出过一部叫做《人生七载》(《7 Up》)的纪录片。导演从1964年开始,选择14位不同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孩子,每隔7年就进行跟踪采访拍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划、目标与行为习惯对人的影响。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唯一而特殊的存在,但集合到一起,却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真实感。

比如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子弟,在 7岁时就已经有了一定阅读习惯,分别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他们都清楚自己有朝一日会入读剑桥的三一学院,并在职业上成为一名律师或高级经理人,最终他们也基本做到了。

不论这个目标本身是否合理, 但如果人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意味着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有了指引和约束, 目标的实现程度会给他们以反馈,告诉他们做的好还是不好。

和他们相比,大部分中产或是底层家庭的孩子,直到成年、或者终其一生, 缺少明确而具体的人生目标,也缺少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们的体型上,约翰和安德鲁,以及后来成为教授的尼克,直到 56岁,仍然保持着不错的体型。而另一些年轻人英俊的男生,以及他们的妻子,身材走形却十分严重。


小巴和朋友讨论这一点时, 也有人认为,甚至体型本身就是一种 “阶层固化”的最佳缩影,它既是结果,也是原因。


就像在《 Change Your Habits, Change Your Life》一书中所说的,阅读、运动、早起、举止礼貌等等,几乎是杰出人士的标配。


现在的高净值、中产家庭的子女,在幼时就已经接受这些方面的习惯培养,相较于其他人,他们在本身的素质上就已经领先一步, 这种优势体现在教育、就业和财富积累上,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构成了“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症结所在。


2008年奥运会前夕,一位印度记者来到中国采访,回去之后,她认中印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 中国街上的路人皆行色匆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第二天要做什么,而在印度,大部分人并不确定第二天要做什么。



就是这一点,几乎被中国人自己所忽略的特点,在过去几十年带着中国快速走出贫困。只是不知道, 在未来的 20年里,我们当中的每个人,是否还会每天睁开眼就明白,这一天要做哪些事。




晓课堂正式上线啦,全年 52 节课,成为会员即可全部享受。理财,职场,生活知识一键收入囊中。第一季“财富之美”已开播。 点击下图,成为会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