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山人海、倾国倾城中,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盛况。如此热闹的节日里,烟火从来也都不曾缺席。北宋遗民孟元老著名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皇帝御驾宝津楼时的一场诸军百戏,从「扑旗子
」
「爆杖
」
「抱锣
」
「
硬鬼
」
「
舞判
」
「
哑杂剧
」
「
七圣刀
」
「
歇怅
」
等一路演出下来,场景变幻多姿,都是依靠对火药的灵活使用。
如果说北宋对烟火的使用还只是表演转场时辅助使用的「新技术」,到了南宋,烟火终于可以被称作烟花了。南宋詹无咎有一首《鹊桥仙》,专道这烟花的妙处——
「
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毯,一架上、有(衬字)许多包裹。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
」
您看,这各种「花朵」竞相开放的胜景,多么类似我们而今的烟花表演啊。
到了元代,烟花的形式越来越发达,在节日上的应用也越来越精彩。大书法家赵孟頫曾有一首《赠放烟火者》,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盛况——
「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
这一时期,烟花不仅在本土的应用越发广泛,甚至还伴随着蒙古帝国的征服史远传海外。我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大师潘吉星先生曾经考证过,在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有一本《马术的战争策略大全》(约公元1280年著),记载了很多烟花的名目,除了「茉莉花」「白睡莲」一类平常的名字,还有名叫「中国花」的烟花。
明清两朝是我国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的重要时期,烟花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物,走向了极盛。明清时期关于烟花的记载表明,当时的烟花不仅种类更加繁多,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如明代后期的《金瓶梅》中记载的水上烟花,工艺水平就极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