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转VSCode
编程开发,业界资讯,以及 VS Code 的热门文章、使用技巧、插件推荐、插件开发攻略等,全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带你玩转 VS Code!
51好读  ›  专栏  ›  玩转VSCode

程序员"计算机之子"的职场反思

玩转VSCode  · 公众号  ·  · 2024-06-21 19: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刘飞

Winter 是我认识的最有传奇性,也最有趣的程序员之一。他在前端工程师领域颇有知名度,是 JavaScript 专家,主要的作品是 Weex 框架。如果在搜索引擎中搜 Winter,会出来一个看似没头没脑的“计算机之子”的称呼。这是因为他的生日是 10 月24 日,正好是“程序员节”(1024 是 2 的 10 次方)。

Winter 从小就用机器码编程了,那个年代还是用打孔纸的。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他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来加入过“人才辈出”的盛大创新院,又在 2012 年加入了阿里巴巴,职级是 P8,算是最年轻的职级 P8 的员工之一。而之后近十年,Winter 由于各种原因,依然还是 P8,这也成了他的朋友开他玩笑的由头了。

我在杭州跟 Winter 认识,我们意气相投,偶尔吃饭喝酒,也交流在大厂的感受。他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老炮儿”,有穿越了时间的认知。下面这些对话,发生在他 2020 年离开大厂时。



所有的难点都是工程问题



刘飞 Winter 老师一直是做前端工作的。 能不能简单说一下前端在整个程序员的世界里面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Winter 前端其实全称叫作 Web 前端工程师。 因为 Web 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放在服务器端“跑”的,一个是放到大家的浏览器里面“跑”的。 我们说的“前端”指人的时候,就是写这部分“跑”在大家浏览器里的代码的人。 当然了,更准确的说法,就是 Web 领域里面的前端工程师。

刘飞 但实际上前端工程师做的也不光是界面对吧?还包括前端的很多逻辑。

Winter: 对,这其实取决于业务类型。 电商产品的前端的功能逻辑就少一些,比如点击了一个地方,就跳转到相应的商品页面。 而教育产品的前端逻辑就比较复杂。

刘飞: 像你刚才提到电商产品的前端,你觉得难点是什么呢?

Winter: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工程师工作的难点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工程问题。 对于电商的前端,你可以认为它页面里面的逻辑比较简单,但是工作量比较大。 工作量一旦大了,就涉及一些人的问题了。 如果这个团队比较大的话,那么要求做出一些质量、效率都合格的产品就有难度。 以前端技术举例,基于对前端的理解,提升页面的电商三大指标数据: 转化率、成交量、客单价,就是我们核心的业务层面的目标了。 当然更厉害的前端工程师,可能还能够拓展边界。 比如在淘宝定制里引用一些 3D 技术,以帮助客户做出购买决策。

刘飞: 所以说,我感觉好像前端工程师组织和协作的能力更重要,其能决定最终的产出。

Winter: 所有的工程师岗位,要面对的最大问题都是随着组织的变化复杂性增加了。 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么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人多了以后,你有主意,我也有主意,那听谁的呢? 即使知道听谁的,又如何保证每一个人的产出都能达到“基本线”呢? 这些才是问题。 随着组织的变化,这个难度不是线性增加的,1 个人的时候付出 1 份努力,10 个人的时候付出 10 份努力——不是这样计算的。 可能到 100 个人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工程知识和技术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凡是工程师类的工作都有这个特点,就是人越多,问题越多。

其实对程序员来说,在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要掌握的一种技术,通过一篇论文就可以做到了,所以我们很难做出一些有技术壁垒的产品来,而大部分的壁垒实际上是工程上的壁垒。就是即使知道这个东西的每一步是怎么做的,但是想整体上把它做到一定程度,并且维持能够“快跑”的状态,也是每个公司的技术团队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



程序员的成长阶梯



刘飞: 能不能分享一下,一个前端程序员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Winter: 我们先从入门级的程序员开始讲,可以将其看作助理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就是书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却没有应用过,但是个人的编程基础合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快速成长的人可以做助理工程师。

刘飞: 总结来说就是可以配合,但无法独立负责工作。

Winter 下一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工程师了。 除了一些超出了大众水平的新奇设计,入门级工程师可以“写”出你想得到的效果。 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就可以认为是一名正式的工程师了,他们除了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跟设计师沟通设计稿、跟服务端同事沟通 API、跟产品经理沟通需求的能力。 具备这些能力,在团队里就能达到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的要求。

再下一个级别,就是资深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是团队的主心骨,大家想到什么问题会先询问他。资深工程师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业务型,擅长解决单个的技术问题;有的是协调型,擅长跟产品经理沟通。

再往后的级别,不同公司叫法不同。例如,在阿里巴巴比资深工程师再高一级的叫作领域专家,即要在某一个领域内有一定的权威性,甚至连你的老板都很难在这个领域挑战你,你的角色相当于军师。达到这个级别,需要你有一定的规划能力,要知道带领团队的方向。例如,根据公司的业务方向,团队要成长到 50 个人。对于 50 个人的团队,前端 Leader(负责人)要管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家用什么工具要不要统一,如果要统一,那么是不是要招一个专家。招专家可能就要走招聘流程。Leader 会对这个团队有一个走向上的规划,即整体的团队建设,是做成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还是业务上先保持稳定等这种战略方向的决策。要知道把团队带到哪里去是挺难做到的,这会让人很焦虑。也许你只是在二选一里面随机做了一个选择,但结果可能是把团队带到了一条死路上。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是在为这几十个人的未来负责。

刘飞 对,这就是一个 Leader 的压力。

Winter 但其实可以不用那么焦虑。 因为毕竟还有公司更高层次的组织保障,公司也不希望这些优秀人才流失。 说到程序员的级别,对于更高一级的程序员,其职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刘飞 考察的就是业绩,KPI 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Winter 对公司来说,就看你能不能给公司带来营收(营业收入)。

刘飞 对这个级别的人来说,衡量标准反而“简单”了。

Winter 对,就看你能不能在商业模式上取得一定的拓展,给公司带来新机会。

刘飞 到这个阶段,必须要的就是成果。

Winter 总的来说,对于程序员的成长标准,整个行业内是非常统一的,甚至各个职能也是基本对应的。



管理程序员源于信任



刘飞 从“996”“双 11”加班那种打工状态,变成现在比较自由的状态,你觉得有很大的差别吗?

Winter 更多的还是自己的选择。 有的人就喜欢慢节奏地工作,即使整个公司都很忙,他也不想加班。 有的人就是全公司就剩自己一个人也一定要工作到深夜。

离开公司对我工作时间的安排影响不大,我还是延续以前的工作习惯。 例如,很多程序员都是我这个类型的,有灵感的时候就一定要持续性地工作,也不管休息什么的。 但如果觉得很不舒服,很累,那么就会保持一个很低频的工作节奏。 即使在公司,可能也没有在工作。

“996”只是一个定死的加班时间,其实我并不觉得平时大家的自愿加班,时间就会比“996”短。我很反对“996”,因为它是一种强制性的加班的措施。

“996”是强制性持续工作,这是一种完全“反工程”的手段。平时遇到紧急事情加班,不叫“996”。我们之前做一些运营活动,半夜 12 点发布产品,发布完了之后我们盯一个小时。然后半夜大家还要开车出去聚餐,到凌晨三四点钟然后才回家。第二天就晚一点儿来上班,基本上 12 点之前 11 点左右就都到了。这种状态其实大家也很“嗨”,理论的工作时长比“996”要长,但是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刘飞 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事做比较重要。但采用强制措施,一旦发现没有事儿做,就会更影响士气。

Winter 很多程序员是在“心流”状态里工作的。 一旦中间开个会,或者说打断一下,这个状态就断掉了。 你不能够去估算这个人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状态。 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招人的时候,不要招那些会“划水”的人,然后信任他们。 其实我觉得这是老板跟员工之间的信任的问题。

刘飞 对,德鲁克的理论提到要激励员工。例如,知识输出岗位的员工,其输出方案、代码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法监控的。如果创作的过程无法监控,那么可以直接看结果。之前在滴滴的时候,我在一个餐厅吃饭,碰到一个传统公司的老板,他是做培训的。他们是特别传统的学校,开了好多分校,后来想设立互联网部门,老板就问我们平时怎么打卡、怎么管控员工,等等。我说:我们不打卡。他就蒙了,认为一个 1 万人的公司不可能不打卡。不打卡怎么管理?对方完全不理解。

Winter 对于创造 性劳动,你只能选择你信任这个人或者不信任这个人。 当他头脑非常清醒的时候,可能第一天就把 80% 的代码写完了,剩下的时间里调了一个 bug,在最后一天的时候把剩下 20% 的代码写完。



大公司留下的宝贵经验



刘飞 你从公司出来是因为什么?

Winter 对我来说是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

刘飞 你的整个人生规划大概什么样的?在阿里巴巴工作的经历对你的帮助是什么?

Winter 在我的几段工作经历里,我觉得像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工作的经历,对我的帮助最大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让我从一个纯粹的写代码的视角转到了一个带团队的视角。 另一个就是大公司让我对商业有了比较深的认知。比如说商业模式、闭环这些概念,以前我觉得这只是投资人的一些惯用讲法。但在阿里巴巴我处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商业非常近的场景里,对很多商业概念一下就能理解了,因为这些就是平时做的业务。

刘飞 再回到人生规划,关于人生规划你是怎么想的?

Winter 在公司时的工作经历,是一个提升技能的阶段。 公司会给你提供“加成”。例如,你原本只有带 10 个人左右团队的能力,但在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绩效体系,以及 HR 的各种系统的辅助下,你可能能带 50 个人的团队。这使你能够提前看到更大规模的或者更强的团队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可以实际带团队。我觉得这个经验特别宝贵,当有了这个经验之后,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你就有了一盏照亮前路的灯,起码不会让你偏离方向。

刘飞 后面更多的是实现个人价值?

Winter 毕竟人总要给自己做不一样的事情的机会,我们不能一直都在做别人做过的事情。

刘飞 你一旦跨过温饱线,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宁愿少赚一些钱,也想把时间放在自己的事情上。

Winter 其次就是想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更大。 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干五年,如果发现这个事情还是做不起来,那就承认自己没才能。即使失败,也算有收获,就是正确地认识了自己。

刘飞 尝试是很重要的。

Winter 如果你一辈子没有试过,那么在老了的那一天你会特别遗憾。 试过了发现不行,那确实你就知道自己不行了。 你不知道的话,就真的会非常遗憾。


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

  • 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 怎样确认这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 如何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怎样平衡物质收入和想做的事情的关系?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本文节选自一本有主线的、更具备可读性的书—— 《大厂之外:重新认识职场、生活和自我》

本书中的几位嘉宾聊的话题各不相 同,却也串成了刚刚所述的主 线—— 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在开头一章中分享了,从心态 上而言,我们如何先成为一条脱钩的鱼。

  • 大厂的高阶程序员朋友 Winter、沈浩翔分享了对大厂的思考,和离开大厂可能面临的 问题。

  • 北京师范大学的钱婧教授分享了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职业 和工作。

  • 在具体情景方面,自媒体人姜 Dora、游戏主播女流、 flomo 联合创始人少楠、B 站 up 主半佛仙人、刀法创始人刀姐 Doris 都是从大厂离开的,他们对怎样做想做的事情,以及目前 的状态都有自己的思考。

  • 而知名辩手、金融从业者庞颖,以及喜 剧演员、创意工作者 毛冬 还留在职场中,他们有不同的判断和决 策逻辑。

  • 最后还有长期分享投资经验的孟岩、长期践行财务自由 理念的“也谈钱”对财富和资产的看法作为补充。




如果喜欢本文
欢迎 在看 留言 分享至朋友圈 三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