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泰普洛领导力
来源 l
泰普洛领导力
(ID:Taplowleadership)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明明心里想的是A,嘴上说的却成了B。或者是,以为自己说的是A,却让别人听成了B。这就容易导致工作不顺、感情不和,给人生增添很多烦恼。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万能”的说话公式。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面对职场还是情场,这条“万能公式”,都非常实用。
你是否听过一个妈妈,对孩子说:
“你真的笨死了,我还能指望你做什么!”
你是否听过一位领导,对下属说:
“你一天到晚迟到,还想不想干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语言的暴力,如指责、嘲笑、否定、说教、贴标签,无所不在。
如果你曾被语言所伤,如果你也曾因不慎言语,伤害过自己的孩子和下属,如果你的表达总是让别人听不进去……
我建议你一定要好好阅读本文。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
说话也有一条万能公式,当你这样说话时,别人真的会听,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倡导,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可以减少争辩和对抗,培养彼此的尊重与爱。
这样,
通过建立双方的感情联系并促进理解,矛盾就能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
四种常见暴力沟通
总有一种曾伤害你
“我相信,人们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语言暴力从哪儿来?
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这种“暴力沟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
道德评判,以自我为中心
道德评判是指我们拿自己的尺子来评判人,一旦别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对的。
就像前段时间,一名网友在杨丽萍视频下的评论火了。
该网友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指责杨丽萍作为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这种带刺言辞是自私而荒谬的,说话的人想要极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第二种
进行比较,会对人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
丹·格林伯格曾说: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
曾有档《少年说》的节目,一个女孩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你总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永远看不到?
”
台下的妈妈一脸冷漠,义正言辞:
“我觉得你的性格需要打击,不然你会飘。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就要推一把。
”
这位妈妈的动机可能是好的,但这种比较的评判方式,无疑暴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第三种
回避责任,它会淡化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得不”“公司规定”“领导说的”,这样的开头,都是回避责任的表现。
“这不是我的本意,是领导让我这样做的”。
这样的说法会淡化你的责任感,久而久之,你会失去信任。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要学会一人做事一人当,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第四种
强人所难,它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那是在试图去驯化对方。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比如:
父母会威胁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
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
以上这四种暴力沟通方式,屏蔽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会给人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会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卢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沟通能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它涵盖了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
总结为一个万能句式,让你轻松实践非暴力沟通:
我观察到
+
我感觉
+
是因为
+
我请求
=
非暴力沟通。
还是一开头的两个场景,我们尝试一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对话:
“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我有点生气,因为妈妈喜欢整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
“这周你迟到了3次,我感到不解,因为我担心你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解释一下吗?”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会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它要求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客观地进行描述,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不能把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
“员工迟到”是观察;而“他真是一个懒散的人”就是评论。
我们很多人说话都习惯带有个人评判,这种不客观的沟通方式,非常不利于关系的经营。
说出一些行为,代替你内心产生的感受,很多人并不擅长这一点。
比如情侣吵架,常会说,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这其实不是感受,而是你的想法。
表达感受需要练习,你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词汇库。
这样有助于我们表露情感,让他人明白我们的内心感受,从而更了解我们的需求。
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在表达完成感受后,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
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
第一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
第二阶段是「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第三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个表述就比较含糊,如果这样说:
我希望你每一封邮件都抄送我。
这个表述就比较清晰。
与人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说出请求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气,免得被别人误以为是命令。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也是我们人际交往的指路明灯,我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演练,借助这四个步骤表达和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和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它能把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既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也会懂得如何爱自己。
除了万能说话公式,卢森堡博士还给了我们4个沟通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