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入读
斯坦福的广东男孩
小M刚刚结束一个学期的大一新生活,回到国内家人身边。
现在正值2025届早申放榜之际,离去年
小M
拿普林斯顿REA录取正正好过了一年,说到最想传递给新一届申请季家长的,
小M
妈妈Sigrid说,还是心态。
说起来,当时
小M
想申请普林斯顿的时候,爸妈商量后,虽然觉得赢面不算大,但更希望孩子不后悔、不留遗憾,于是坚定支持他。虽然知道,如果没申上,最坏的结果就是滑档,妈妈扪心自问
,只要孩子能进前50,自己能接受
,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引导孩子和家人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就有了
小M
申请季勇往直前的故事和放榜季的丰收。
每次和
小M妈妈
聊天,我都是一个狂热学习者,因为她总是有很多独到的育儿见解,值得我一直做笔记:
>> 说到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她认为是
“格局”
;
>> 说到小M成长中自己最大的作用,她说是
“没有拖后腿”
;
>> 说到小M成长中最对的教育选择,她说是去读美高;
>> 说到生孩子的年龄,她觉得28岁生小M是她最好的年龄,正能量充足,但是40岁左右再生老二老三,也有另一种正能量,是有了更多修行智慧的年龄;
>> 说到“牛娃”的培养关键,她说是戒粗心和恰到好处的目标和压力;
>> 说到当三娃妈的难处,她说是要接纳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 说到当一个好家长的关键,她说是
“克制”
,不要去对比……
点击这里,报名香港美本盛典
虽然
小M
在放榜季
收获普林斯顿、斯坦福
两所大牛校的录取,但是仅仅是在一年多前
,他在申请季要投递普林斯顿REA的申请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
就简单的来说,小M的SAT从1390开始,第三次SAT成绩考到1520,并非所谓的“超级高分”,
因为
没有绝对性的赢面大的“国际大奖”之类的,也没有国籍优势,被大藤拒的几率太高了
,
所以
大家都建议早申目标要求稳,稳中求胜,如果不是
小M
自己坚持、父母支持
,
没有任何一个顾问建议他早申去冲大藤
。
但是他坚持要申,而且身边的美国同学也觉得他可以,给到了他信心和鼓励,结果顺利拿到了录取,用事实应证了那句话,“今天的你会感谢昨天坚持的自己”!
要说是什么特质吸引了名校录取,我想应该是
小M
的努力
,
参加夏校
“
垫底”进Ro
ss
罗斯数学营,却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赢得了第二年
再
参加时
当助
教
的资格
。
说起罗斯数学营的经历,
小M
当
时6周
的时间中,每一天睡觉时间都不超过6小时,
那种投入和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普林斯顿大学(图源:学校官网)
我特别好奇的是,早申都拿下普林斯顿了,换做大部分人都想躺平了,怎么
小M
还继续申RD呢?
小M
妈妈说,其实孩子也不想申了。但是妈妈却知道,这种时候
小M
需要外力再推动一下,让他继续进行自我挑战。
小M
自己觉得斯坦福应该也是可以拿下的,没必要去申请来证明自己,但是妈妈还是鼓励小M要付诸实际行动,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拿大学offer的机会,可以像集邮一样为自己再争取一个offer。这个点打动了他,开始了斯坦福申请材料的准备。
小M
妈妈说孩子一直是个努力的人,相信努力的力量,妈妈当好一个称职的领路人就行。小时候带他看钢铁侠是MIT的,问他要不要去MIT上学,他说要!现在也一样,轻轻一推,他就去申请斯坦福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最后斯坦福也录取了,
小M
决定斯坦福才是梦校,反而不去普林斯顿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高中已经在新泽西待了4年了,不如去斯坦福换个环境吧(在两所大牛校之间轻松选,实名羡慕了)。可以说,妈妈的助推让
小M
在做决定前拥有了更多优质的可选项。
小M
妈妈说,在当家长的路上“修炼自己”得出很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做一个“能上能下”的人。对于孩子能不能进大藤,自己的态度是,抱有希望,但能接受最坏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图源:学校官网)
小升初“落榜”全市第一中学
进了斯坦福,
小M
当然被贴上了各种“牛娃”标签,但是
他的成长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不少挫折;是家长一次次地陪伴着他建立“逆商”(面对逆境的韧劲),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小M
幼升小的时候,他的图形识别能力是一起入学的孩子中最弱的,识字也弱,只认识“大”和“小”两个字,因为是9月生日的娃,属于同年级里年纪最小的一拨儿。因此,当时全家人都反对
小M
“抢跑”升读小学,反而觉得多等一年更稳妥。
但是妈妈当机立断,根据孩子的心算和逻辑能力,她觉得孩子没问题。虽然不识字,但是他能在脑袋里做鸡兔同笼,在没有教他方法的前提下,只跟他讲了题目,他就用小孩子的方式解出来了。由此可以判断孩子的基本数理感觉不错,而识字能力可以交给学校去培养。
小M
以理科优势申请大学的时候,在回忆自己一路学数学的心路历程,母子俩聊起来才想起是二年级的时候妈妈教过他二进制,他就理解了所有数的进位。回想起这一刻,妈妈更加觉得当时的判断和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在小升初的时候,
小M
去应考东莞当地全市的头部私立中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可以考到全市前200名拿奖学金入读的,因为考完对答案发现自己都做对了,但却意外“落榜”!
又一次,全家展开讨论,有家人替小M觉得愤愤不平,猜测学校可能存在“暗箱操作”。但是
小M
妈妈客观分析后觉得,应该是因为
小M
的字迹潦草,甚至可能串行了,而导致失分。妈妈一方面安慰
小M
拿了录取的两所学校都不错,一方面教育
小M
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吸取教训。
后来
小M
进入了另一所头部中学入读。
在讲到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小M
妈妈说,对于
小M
这类早期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尤其尤其需要强调他们拿满分的必要性,不能为小问题的粗心找借口。更不要因为孩子小时候的一些“第一名”而自带滤镜,不自觉调高了对孩子“自然成才”的期望,而忽略了家长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的重要性。
△《蜂鸟》剧照
是小M教育路上“最对”的决定?
可能让很多读者惊掉下巴的是,
小M
入读的美高在美排名400多。但是,
小M
妈妈的择校思路,用她的话说,依旧是很“朴素”:
主要看看这所学校是否有哈耶普斯麻录取,只要有,就证明学校没被名校“黑名单”。
而每所高中的“藤校率”,事实上和每个个体没有关系
。再高的藤校比例,你也可能不在比例里;藤校比例不高,但你有可能在里面。
当时
小M
还有一个offer,学校排名比他就读的高中要高100多名,但由于
小M
入读美高的时候正值疫情开端,父母还有经济因素的考虑,因为当时经济形势所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很高,选择新泽西这所高中每年能省2万刀,这样能使得家庭的经济计划更加健康。
综合考虑,就选择了入读这所排名400的美高。
△耶鲁大学(图源:学校官网)
小M
在高中期间,创建了学校的数学社,吸引了20多位老师和同学加入,为50多个学生提供了数学辅导。试想在一所头部美高,数学社肯定已经有人创立,并且可能已经有多个不同类别的相关社团了。
圆梦斯坦福后,
小M
妈妈说去读美高是最正确的决定。看到孩子在美高四年实实在在的成长,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她说最后去不去藤校,都不重要了。
在去美高之前,
小M
是一个偏内向的“理工男”,同时对文学、哲学、艺术都有兴趣,但是刚去美高的时候,他只对理工科的课程和活动感兴趣。有一天,妈妈收到学校一封邮件,得知学校每年春天都有大型的戏剧演出,就鼓励
小M
去参加。而这一次在剧组担当灯光师的经历,让
小M
从此爱上了音乐剧,成了小剧迷。
对于小M妈妈来说,沿途收获的鲜花和风景,比是否“到罗马”更重要。
△《小谢尔顿》剧照
做好每一个“微决策”
也许因为修读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也许因为长期活跃在商界与世界500强品牌接触,
小M
妈妈总是能在孩子的教育决策上做到“稳狠准”。
在
小M
小时候,妈妈是个“双城妈妈“,周一到五在广州工作,只能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但是就是这一个个的周末,
小M
妈妈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判断孩子的天赋所在,孩子有哪些短板是一定要趁早补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放掉的……
三年级的时候,在美国旅游,
小M
妈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美高的路径,觉得孩子以后也可以读美高,但是掂量了一下,三年级到八年级,也就眨眼几年的时间,于是果断辞掉了工作,为了增加孩子读美高之前能陪伴孩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