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她于川大读硕士期间,我就与她相识了。印象中,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大学生非常健谈,尽管所学专业是宗教学,但她对种种社会思潮、思想动态、人心走向的了解与捕捉却异常敏感、准确。
言谈中,多次听她讲起过自己对爱情现象的分析与看法,可能她周围的许多人都为情所困,故而才引得她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吧。
不仅如是博士身边有很多人深陷爱情的漩涡中,放眼这个世界,能通透爱情本质的清醒者又有多少呢?
经常都会碰到一些人,包括学佛多年的人向我倾诉他们的恋爱悲剧,不是被人甩了,就是爱上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人,或者美好感情出现裂痕了,抑或越恋爱越没感觉了等等。
究其原因,这些饱受情感折磨、煎熬的人士,大都不明白所谓爱情的本质。
他们自以为清醒地投入一场场恋爱游戏中,自以为能在全人类普遍最执著的爱情故事中找到甜蜜、找到幸福、找到归宿、找到发现、找到依靠、找到神圣、找到宣泄处与避难所,但这些自认为的清醒者恰恰稀里糊涂地忽略掉了一个基本事实:
既然万法皆无常,难道唯独爱情可以逃脱无常之网的羁绊吗?
既然一切情感的本质都源自人心的分别念,刹那迁变的念头难道能给爱情提供永不变迁的坚强后盾吗?
写到这里,自然想起了月称论师在讲解《中观四百论》的注疏里提到的一个譬喻。
从前有个人对自己的丑妻子非常厌烦,某天他在外面看见了一个美女,不由得生起了很大的贪爱。他日日夜夜不停思量道:要是能得到这个女人,我该多么快活啊!
朋友知道了便告诉他:“我可以想办法让你与这个美女幽会,但她种姓高贵,不愿与别人说话,所以你在与她接触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话。”
然后朋友就告诉他应于某时在某地等待那位美女。到了约定的时间,朋友将那位丑妻子悄悄带到了约会地点,在黑暗中将其交给了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
第二天,此人对朋友说:“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给我带来那么大的满足快乐。”
希望一切情执深重的人们都能好好思考思考这个公案中所包含的哲理:爱情到底是你心中的幻相,还是有独立自存的本体?
你爱的到底是一个满足了你内心期待、幻想的假合体,还是一个客观、实有的对象?
说到底,爱来爱去,你爱的都只是你的分别念而已。
而一切分别念都是无常且刹那生灭的,就像今天喜欢穿这件衣服,明天心境、环境一变,你又会喜欢上别的衣物一样。
世人不懂爱情的无常本质,以为它是永恒的、客观的、神圣的、高尚的,故而才会为之神魂颠倒、夜不成寐,甚至牺牲一切,以至性命。
假合的我们执著假合的爱情,这应该被称为千古绝唱,还是愚人梦呓?
作为一名受三皈五戒近十年的女性佛教徒,我深深地感谢上师三宝对自己的慈悲摄受和加被护佑,真诚感谢上师三宝赋予了我全新的生命,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所在。
以我的切身体会而言,能否放下情执、不做爱情的奴隶,对任何一个在家佛教徒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修行之路上,这是人人都回避不了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我们所生存的文化语境中,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在向人们传达着这样一种观念:爱情是人生当中最美好和最值得追寻的东西,能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生命才会焕发出最亮丽的光彩,尤其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比如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就有这样的“名言”:没有了爱,生命就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
受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很多人“为了爱,梦一生。”许多婚外恋之类的家庭悲剧也因此而上演,不少人亦因沉溺于爱河中而不思进取、荒唐度日,信佛之前的我也颇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皈依佛门后,在上师指导下修加行、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垛心咒、吃长素、因缘具足时,常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八关斋戒、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力感应真是不可思议,渐渐地我的身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进步。
确如《楞严经》所云:“情重斯幽,想明斯聪”,信佛之前,我对爱情是很执著的,那时的我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很愚钝的人,学习成绩不好、心里整天晃晃悠悠不知所终……信佛实修之后,情执越来越淡泊,而智慧则大为增上,最关键的是,自己终于明白了从五蕴假合之身中诞生爱情的荒谬与无望。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佛经中所言“爱欲乃诸苦之本”实为人生真谛,这所谓的爱情其实只是凡夫愚痴迷乱的习气和妄执。
凡夫的心是很无常且微妙易变的,因此爱情从本质而言亦属无常性,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烦恼往往远远大过幸福,因爱情而受到伤害、甚至痛苦消沉得难以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
很多人因为沉陷无常的爱情而造下了许多愚痴恶业,更有甚者,个别殉情者因失恋等感情方面的原因,感到自己的生命存在,丧失了意义和价值,并因此而自杀身亡。
《佛说老夫妇经》云:“
少不修梵行,丧失圣法财,
今如两老鹤,共守一枯池。
经中所言的老夫妇,本来天资挺好,但因青壮年时沉溺、执著于爱情,不积福德、不求上进,以致到老来一事无成,沦落到在垃圾场中度日的光景。但即便这样,两人还在以“欲心相视”,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震惊与恐怖。
当我读到这段经文时,感触真是很大,当时就下定决心,应该趁现在还年轻时,赶快修清净梵行,积功累德,以便为了脱生死轮回打好基础。
作为一名佛教女性,更应该自尊、自重、自强,如此才能在当今社会独善其身。
目前来看,我出家的因缘并不具足,但我理应成为一个清净持戒、好好修行的在家居士,并为弘扬、护持正信的佛教而尽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如此方能报答三宝恩德之万一……
小时候,恐怕没几个人明白什么叫爱情,更不会对之生起贪执;
年华逝去之后,也没几个老头老太太整日里为爱情心动得死去活来;
只有在青壮年时,爱情才会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主旋律。
这一点本身就表明爱情并非是以自足自为的独立实体的方式而存在,若不观待因缘的话,就决定不会有爱情的出现。
因此从心底随喜如是博士的选择——不出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心大胆地执著情感,在家生活有时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因他面临的诱惑与选择只会更多。
清净梵行并非一朝一夕之行为准则,在持久的坚持过程中,我们会读到一颗心灵重返纯洁状态的历史,并体会坚韧、博大、重归清净的诞生过程。
(摘录自《博士访谈录》)
这是一个佛学博士对爱情的理解,我们再看看慧净上人的开示:
一个人一旦与人有了不当的感情,那便是痛苦的开始,从此心里有了感情的担子,隐约增添了无谓的苦恼。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稍一不慎,日久生情,乃是常理,终使自己难以自拔而误了平生,不免令人叹息。
世人犹如粪中秽虫,争处不知清净,乐秽不喜清流。我等既为沙门,立身行道,则不可为色所迷,为情所困;应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严守讥嫌之戒。
世俗之爱是无常、痛苦而怖畏的。世俗之爱与恨同在。
在《增支部》说
:“
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
这么一想,确实感到众生真是愚痴,六道真是苦海,我们都常不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戏码,现在扮结婚的戏,下辈子扮着被人杀、被人吃的戏。
这辈子互相恩爱,下辈子互相怨恨,下下辈子互相报复……如此循环不止,反复轮回,不断上演着这种没有好下场、悲苦的戏剧,这个戏台,我们也该歇息下台了。
人生的相聚,夫妻也好,父子母女也好,无非都是缘。与谁结婚,生几个儿女,这都有他的缘,否则是不可能来这里投胎的。
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这辈子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美满,事业发达,就晓得过去世彼此都曾经结过好因好缘,而且积德行善,所以才有这样幸福的一世.
如果夫妻个性不同,说话不投机,彼此相看互不顺眼,儿女又不孝顺,家庭时常争吵,事业总是亏本,人生种种都不顺利,就表示过去世彼此没有结好因好缘,少行善积德,所以这辈子彼此相聚,就有这些恩怨挫折。
结婚的人,有先生,有太太,有儿女,有眷属,现在又有同参道友,怎么会孤独呢?是不是将来死了,各自随业受报去,所以才孤独呢?其实不是。
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烦恼与执著。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彻底体谅对方,包容对方,怜惜对言,彼此也就不敢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夫妻再怎么恩爱,儿女再怎么孝顺,再怎么相聚一堂,内心还是孤独。
有句俗话说“心事谁人知”,谁敢把内心全部掏出来跟人倾诉呢?又有谁能够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
所以,再怎样恩爱的夫妻,也很难尽情地倾诉心中的苦闷、烦恼与秘密。
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孤独;家亲眷属相聚一堂,也还是孤独的。
所以说
“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
人性之爱:此爱有我,从外而生,有条件,无常性,会变化,会生憎,会忧患,会恐惧,会痛苦。
佛性之爱:此爱无我,从内而生,无条件,恒久性,不变化,不生憎,不忧患,不恐惧,不痛苦。
阿弥陀佛和我们是两情相悦的,因为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而且长劫以来都在呼唤我们,我们也是从现在开始忆佛、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这种愿心是永远不会淡忘的。
所以我们跟阿弥陀佛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