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的GMD反导试验
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 许得君
今年5月30日美国军方进行了新型反导试验,首次在外层空间成功摧毁了洲际弹道导弹目标。此次反导试验被五角大楼认为是一项重大突破,声称试验表明“美国拥有可靠的防卫手段应对现实威胁”。这是否意味着美俄之间的核战略平衡已被打破呢?对我国又有什么影响呢?在如今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之际,有必要对这次反导试验进行一次重新审视。
此次试验测试了新版的反导系统,即“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或缩写为GMD)”,该系统用于摧毁在空间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此次试验中首次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而不是速度低得多的近程或中程弹道导弹。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性能的靶弹从太平洋夸贾林环礁(马绍尔群岛)上发射,被部署在加利福尼亚范登堡基地的新型反导系统成功摧毁。反导系统运行流程如下:雷达(陆基固定型PAVE PAWS雷达或海基机动型SBX雷达)发现洲际弹道导弹并将数据传送给反导系统,反导系统发射井基拦截弹;拦截弹进入外层空间后释放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EKV – Exoatmospheric Kill Vehicle),拦截弹借助地面雷达和弹载传感器寻找目标,并迎面撞击。
此次试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测试新版的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EKV)的发动机。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实现在外层空间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说是其战斗部)的确是一项巨大成就,美国军方兴奋的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说,美国导弹技术专家解决了一项最为复杂的技术难题,——在远距离(数千公里)、高速度(10㎞/s)情况下命中如此之小(数平方米)的空间目标。不难解释为什么拦截弹不需要爆炸装置,因为在如此高速撞击之下,即使很小的拦截弹体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毁来袭导弹的战斗部。
反导试验成功振奋了美国军方,也引起了中俄两国军谜们的担忧,因为这可能在态势上遏制两国的战略进攻能力。不过,笔者以为还不必过虑。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的GMD反导系统还有诸多不足:
1、系统稳定性不足,尚需进一步验证。GMD系统被美国自已的批评者称为最复杂、同时也是最不靠谱的反导系统。自1999年来,美国进行了17次拦截试验,只有9次取得成功,主要问题就出在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EKV)上。如果这次试验再失败,那么GMD的未来命运就岌岌可危,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次试验成功不仅是突破,更是救命。但仅这一次试验成功并不能说明太多,要确认拦截弹命中目标的稳定性,还需要多次新的试验。俄罗斯空军特种部队司令部前防空导弹兵司令上校谢尔盖·哈德列夫就此次试验向《观点报》透露,“要说反导系统已取得成功还为时尚早,为此还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大量发射试验;如果考虑干扰、对抗等条件,那么成功率将远低于原来的50%,拦截距离和命中率将会更低”。
2、系统规模有限,难以达成全面防御。GMD反导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制,于2004年列装,阿拉斯加葛里利堡部署了32枚导弹,加利弗尼亚范登堡4枚,计划今年年底再部署8枚。显然,这一数量规模很难达成防御目的。并且,整个反导系统尚未在实战条件下使用过,甚至没有进行过全系统测试。
3、系统造价高昂,国家财力支撑困难。美国武器控制及防扩散中心的专家菲利普·科尔将此次发射试验喻为“耗时3年、花费2.44亿美元换来了儿童迈出的一小步”,初步计算,GMD系统项目研制和列装将花费400亿美元。
4、系统指向面过窄,难以实现有效防御。俄专家认为,GMD反导系统仅用于反击朝鲜、伊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核威胁,对俄罗斯或中国没有任何影响;GMD所采用的技术仅仅能摧毁为数不多的老旧型号的洲际弹道导弹,即携带单弹头且未加装现代反导突防装置的导弹。最初美国军方曾提出研制能够对付携带分弹头洲际弹道导弹的集群拦截弹项目,但由于造价高昂、技术复杂而难以实施,该项目于2009年就被彻底取消。谢尔盖·哈德列夫指出:“我们的导弹,包括РС-24‘亚尔斯’导弹在内,采用分弹头并加装了干扰装置,可以使GMD反导系统的命中率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美国的GMD反导系统目前尚不足以破坏美俄之间的核战略平衡,对我国也暂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在战略态势上已提早一步,占领先机,我们必须早作打算,防患于未然,加速在数量和质量上推进核力量建设。
另外,GMD反导系统被特朗普纳入针对朝鲜实施强硬政策的一系列措施之中。当前,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紧张,美军在朝鲜半岛水域部署航母,在南朝鲜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韩美联合演习规模不断升级。在朝鲜仍然一意孤行,坚持开发核武和导弹的情况下,不排除美国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因此,此次GMD反导试验一方面起到了安抚本国民众的作用——我们有办法应对朝鲜的导弹试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做准备。对此,我们应有心理准备和实际对策。
作者更多文章,请点击查阅:
许得君:俄罗斯2016年战略核力量建设和部署情况盘点
许得君:揭密卫星杀手“努多尔”——俄罗斯新一代空间防御及反导系统
许得君:“4202项目”带领俄罗斯进入高超音速时代
俄罗斯的核力量自信
俄罗斯核导弹的守护者“台风”反袭扰战车
俄罗斯的核导弹列车
传统方式与混合方式相结合的现代战争
"死亡之手"如何转动核按钮——俄罗斯的核反击指挥控制系统
当代颜色革命与混合战争——俄学者解读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俄军改革可能再走回头路? ——俄罗斯为何要重建坦克集团军
俄罗斯军事改革对我国军改的借鉴意义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