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酒店养老的消息刷遍全网,一对老年母子(分别是90几岁与近70岁)选择在酒店长包房的方式进行养老,昨天该消息登上百度热搜榜。
本文不谈故事主人公与酒店之间的恩怨情仇,只从酒店角度分析“养老”这笔生意的可行性到底如何。
1、酒店与“养老”
借着当下的这个热点话题,笔者在各平台搜索“酒店养老”,发现新老消息不少,比如几个闺蜜组团到酒店养老等等,评论区意见更是五花八门。
如果把“养老”的定义扩大到为银发一族的休闲、康养需求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那就涉及不少酒店。
近几年涌现的各种“康养”酒店、休闲度假酒店,不乏银发族的身影;尤其是像三亚、北海等气候暖和的沿海城市,以及后来兴起的西双版纳等地,都得益于冬季暖和的气候条件,而成为众多银发族的过冬地,当地酒店也迎来“候鸟族”的生意机会,并发展出为“候鸟族”提供一揽子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供应模式。
由此可见,酒店的“养老”生意一直存在。
2、酒店业态与“养老”生意的相关性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养老产业的支持和推动。
借鉴战略相关性的理论,我们来看看酒店和“养老”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不少酒店品牌嗅到机会,开始布局养老,探索“酒店+养老”的模式。前文介绍过的康养酒店更是掀起一阵阵这方面的浪潮。
如此一来,酒店发展“养老”业务也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3、哪些酒店可考虑“养老”生意
通过对市场的长期观察,笔者认为,下面几类酒店可考虑“养老”生意:
例如,一些温泉酒店、海滨酒店或古镇酒店,它们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能让老年人享受到自然疗养或文化体验,这对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老年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些酒店可以通过开发养生套餐、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老年人群体,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城市近郊的酒店还能方便老年人与家人朋友的联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此外,这类酒店还可以与城市中的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服务,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酒店,就不再一一赘述。
4、酒店的“养老”生意要做到什么程度
酒店涉足养老生意要到哪个层面?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自身资源评估来明确。
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如,自身物业的位置、规模和特色,以及目标客群的需求等等。
我们可以概括地分为以下两种:
(1)整体转型
整体转型是指,酒店将其核心业务从传统的住宿服务,转变为以养老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甚至取得养老的相关行政许可。
这种转型通常适用于那些地理位置适合、周边有较大老年群体、且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酒店。
例如,一些位于城市中心或老年人口密集区域的酒店,由于其交通便利、医疗资源丰富,可以全面转型为养老型酒店,提供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这种转型需要酒店对现有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增加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以及培训服务人员以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政策上,国家鼓励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产品用品的研发应用,并推进养老服务设备更新,深化老年用品推广应用,这为酒店整体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
(2)局部拓展
局部拓展是指酒店在保持其核心住宿业务的同时,开发养老服务作为补充业务,以增加收入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季节性较强、存在淡旺季差异的酒店,尤其是旅游度假型酒店。例如,一些位于旅游城市的酒店,在淡季时可以通过开发养老服务来吸引老年客户,平衡季节性影响,增加收入。
局部拓展可以包括提供短期的康养服务、健康咨询、康复训练等,或者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不需要酒店进行全面的适老化改造,而是在现有设施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和增加。
通过这两种方式,酒店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环境,选择适合的涉足养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无论是整体转型还是局部拓展,都需要酒店深入理解老年客户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期望的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到酒店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酒店业者需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