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方收藏艺术中心
14年领先品牌,阅尽行业百态,品鉴历史文化,显像收藏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东方收藏艺术中心

都2019年了,民间还有未发现的“国宝”?有可能!

东方收藏艺术中心  · 公众号  ·  · 2019-09-02 18: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经过前50年民间寻宝热之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如今民间已经不可能再有国宝存在了。但问题来了,中国的文物有多少?清代官窑又有多少?真的有可能已经发掘完了?


仔细研究有记载的清宫记录和无法统计的圆明园流失国宝,可以说,民间历代留存的国宝大于国家的馆藏,甚至有可能大于海外的馆藏。



中国的历史太伟大了,非常复杂,造成了很多的未解之谜,其中历代烧造的瓷器又有多少流落民间,被隐藏在山川河流之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从已知的历史记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历代瓷器生产量都是极大的。


除了市场流通的货,用作储备和把玩陈设的数量依旧庞大,民窑瓷器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用作出口。


站在历史的大视角看,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博物馆的瓷器数量和品种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现存瓷器在数量和品种上只占了极小一部分,也无法代表中国瓷器的全部水平。


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如 《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给景德镇443500件龙凤瓷器的烧造任务。


而且考虑到宣德朝也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生产的官瓷应在几十万件至几百万件。


可故宫留存的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数百件,其它各大博物馆元明代早期的瓷器也屈指可数,这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哪了?



各朝官窑瓷器去向的可能:

1、动荡转移。 朝代更替大多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使当权者不得不搬迁转移,大量的官窑转移民间。百姓和富人并不笨,识货的一定会首先藏起来。


2、通货变卖。 瓷器本身就是一种人人喜爱的商品,尤其是官窑,如果用作买卖以换取国费是有可能的,这个量也是巨大的。


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 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


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


“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賡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 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单这三次变卖记录,就有约45万件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华几乎倾巢而出。


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道光至咸丰的18年间,圆明园内存贮之器被抢掠一空,数量反而不如此前售卖流入民间之数。


如康熙绿团龙黄瓷碗,据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有117件,其中内廷38件,圆明园79件,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剩20件。


如雍正暗龙白里黄瓷碗,道光二十三年时共408件,其中内廷61件,圆明园存储347件,至咸丰十一年仅剩33件。


还有许多事例证明,民国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国宝大量流向民间和海外。



综上所述,时至今日大家的收藏意识不断崛起,民间屡屡出现明清官窑瓷器,似乎确实是见奇不奇的事。


有人说,真的国宝是流传有绪的,说白了就是有故事有背景的,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说大英博物馆、卢浮宫里那些找不到来源的中国文物,单自家一只杯子,都说不清什么时候买的吧!


那件2.8亿元的鸡缸杯,都说这是皇帝用过的杯子,但真的有证据证明是哪个皇帝哪个时代用的?


当然,如今技术发达,我们更不能否认大量赝品的集中出现。对于艺术品鉴定,需要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从研究入手,从文化的根脉入手,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意识。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