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刻画
原创短视频节目,聚焦生活方式及艺术,致一切美好事物。
51好读  ›  专栏  ›  刻画

从茧到蝶,他把蚕的一生,做成自己的作品

刻画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10-19 11:05

正文

艺 术

ART




晚上这里很安静,蚕吐丝的声音很空茫,像流水一样,唦唦唦唦,人就陶醉了……后来我就觉得,不仅仅是眼睛,听觉的力量,这种空茫的东西,比你视觉看到的还要来得感人。


“蚕桑“ 包括养蚕和植桑。古代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蚕桑强调一个完整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丝绸。艺术家梁绍基决定用这个过程来做自己艺术的基础概念。

梁绍基本来也是一个热衷软雕塑和纺织艺术的人,但这门艺术中充斥的装饰性惹恼了他。他决定从织物的来源开始,用最古老和最中国的农业概念,来做观念艺术。他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浙江天台山研究蚕桑,直至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再也不离开。

首先分析蚕桑本身的可能性:蚕的一生,从卵到茧到蝶都可用,蚕吐丝的时候最好用,因为通过改变条件和环境,蚕可以自己造型。而不同的植桑方式和时间,也影响着蚕丝的质感,干旱时桑叶干,蚕丝就比湿润时要亮。蚕吐丝的地方最有的研究,梁绍基尝试过巨大的朽木、圆滑的石头、船锚、垃圾桶、电脑、锋利的玻璃……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人体。

2000年参加里昂双年展,他决定做一个蚕在人体上吐丝的行为。他自己和两名舞蹈学院的学生赤裸地躺着,或者作出特殊的姿态,让蚕开始在身体上吐丝。因为人体出汗会让蚕停止,人的体味也会影响它们,而人的呼吸也不能太重。所以躺在那里并不能完全放松,而是要像做瑜伽那样在放松中控制。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就非常小心翼翼地半坐起来,扒拉扒拉脸边的蚕吃喝一点东西马上躺下,最后蚕、蚕丝与人肉体的缠绕结合虽然在现场的某个时间点停下来了,但由于蚕的存在,让人觉得它们可以无休止地缠绕下去,最终把人彻底包裹起来。整件作品给人轻盈柔韧却又密闭难逃的感觉。

梁绍基作品《小床》


梁绍基的工作室在天台山博物馆的后院,还在海宁附近的乡下设有蚕棚。因为很多作品需要从植桑开始,而且只能在蚕吐丝期间制作,一件大作品常常需要做两年。而江南农民们因为蚕桑挣钱少,大部分放弃了这个传统的农业项目。


今年73岁的他几乎一生与蚕度过,穿着打扮就仿佛当地农民,但是身手依然健硕,几下就爬上了大树,说话大声激动,一口上海普通话,很爱用“欢喜”。

梁绍基告诉我们,“蚕最欢喜爬边缘,也最欢喜用丝把锋利的边缘包裹起来。蚕从来不会受伤,这才是以柔克刚的力量”。


梁绍基的艺术很像这段话。因为西方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在表现人跟自然的关系时,立足点是面对自然进行判断,而梁绍基的艺术则自成系统,仿佛让素材(塑料桶,电脑,肉体……)和艺术家都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自己也说:“我的作品就像呼吸一样,蚕丝是有机物,自然会变黄变旧,那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他取消了善恶判断,以自然本身的运动来缠绕和包裹起观念。从他的工作室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称他为“观念农夫”, 梁老师说这也是他欢喜的一个称呼。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