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意注意,打个比方,类似于使用锥子,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从而有效达到目的,其特点就是“集中力”。像锥子一样,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就能把事情办成。——稻盛和夫
只要从平时起,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有意注意”就会变成习惯
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识地将意识注入”,“将意识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
与此相对应,听到背后的声响,条件反射式地回头,这样运用意识的方式称为“无意注意”。
一般人大体上都是“无意注意”,漫不经心地生活。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度过一个不平凡的人生,那么无论何时,无论何种环境下,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那是什么啊?”自觉地将意识朝向这一事物,在这里将意识聚焦,这一条很重要。
开始时做到这一点也许很困难。但只要从平时起,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有意注意”就会变成习惯。
如果能这样,那么在任何状况下,全神贯注于某一现象,这种基本能力就能够被我们掌握,因而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能立即抓住其核心,很快地予以解决。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养成对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认真注意的习惯。
*摘自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京瓷集团使用非晶硅感光硒鼓制造打印机和复印机。这种特殊的感光硒鼓硬度极高,即使印刷量达几千万张也不磨损
。
在打印机寿命期内无需更换。
这种环保产品,京瓷在全世界第一个成功实现批量生产。
非晶硅硒鼓的制作,是在精密研磨的铝筒表面涂一层薄膜硅,整个表面必须以均一的厚度成膜,否则就起不到感光体的作用。
但要确保这层薄膜厚度均一,技术上极为困难。
只要有千分之一毫米的厚度误差就不合格。研究的三年中,只成功过一次,再做却连续失败。
没有“再现性”,不能连续制造,作为生产企业就等于没有确立批量生产的技术。当时全世界都在攻关,没有一家成功。我也曾一度想放弃。
但我还是想再试一次,回归初衷,重新审视现场,对薄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变化,我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一确认,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看出些名堂,听到些信息。
我给相关研究人员鼓气,要求他们无论何时,无论看到什么现象,都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
但是,某夜我来到现场,本应仔细观察的研究员却在打瞌睡。我听到的不是什么产品的声响,竟是他的鼾声。
我撤下这名研究员,换上目光锐利的研究员,同时将研究所从鹿儿岛迁到滋贺,将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研究班子作了大幅调整,起用多名新人,彻底重组了多年来由固定人员构成的组织。
从常识上讲,这样做风险很大,但结果却一举奏效,一年后批量生产获得成功。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制造的产品的深切期盼,一丝不苟观察现场的热情,前任者缺乏,后任者具备。
在这方面严厉乃至苛刻的要求,为制造产品的企业所必需,缺乏这样的精神,新产品开发不可能成功。
“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比如,听到声响,条件反射式地转过头去,这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叫做“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所以上述事例中讲到的“观察”这一行为,本来必须是这种有意注意的连续。
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先生十分强调“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说:“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所谓有意注意,打个比方,类似于使用锥子,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从而有效达到目的,其特点就是“集中力”。
像锥子一样,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就能把事情办成。
在听取别人的话时,
必须全神贯注,绝对不能一心两用
由于平时事务繁忙,假如有人突然有急事找我商量,我也往往难以抽出时间。
在极端情况下,就算公司干部求我:“请让我和您谈谈,30分钟就行。”我也不得不让他等1个月,甚至2个月。
我的日程安排实在太紧凑,以至于与人谈话时,要以分钟来计算时间。有时和一个人刚谈了10分钟,就必须结束谈话。因为还有另一个人等着我给他10分钟的交谈时间。
在如此“密不透风”的日程安排下,如果脑子里还思考着与上一个人的谈话内容,那在与下一个人谈话时,就很难转换思维,从而影响效率。
因此,我在与下一个人谈话前,会暂时把刚才的谈话内容在脑中“清空”,从而认真听取下一个人说的话。
在得出结论后,再次把脑子“清空”。这种近乎不可完成的任务,是我每天必须做到的基本事项。
以这种状态持续一天后,人往往会觉得疲惫不堪,明明没有进行什么剧烈运动,身体却由于脑力活动而精疲力竭。
可见,思考是一项十分消耗体力的活动。
由于如此忙碌,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事找我商量的公司干部焦急万分,偶尔在走廊撞见我时,便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拦住我说:“领导,关于上次那个项目……”我理解他的焦急与难处,于是停下来,听取他的汇报。
可我的注意力却在别处,这便违背了“有意注意”的宗旨。
这时候,我的回答和指示往往倾向于随意和敷衍,这在日后会导致出现重大的问题。
找我商量过的部下会说:“在几月几日,我找名誉会长您请示过该项目,您当场批准了。”
而我却完全记不起来,反驳道:“怎么可能?!我全然不知。”
“我找您商量时,您说可以这么办的。”经过仔细追问,原来当时我是在走廊上那么说的。
自己明明从年轻时起就一直强调“有意注意”,可因为不忍心让部下苦苦等候,所以在走廊等非正式场合顺便听取汇报。
这样的“仁慈”反而造成了重大的失败,这便是我所吸取的教训。
在犯了数次类似错误后,我定下规矩:决不再在走廊上听取部下汇报。不管事态多么紧急,都要在我的房间或办公室谈,以便进入精神集中的状态。
换言之,
在听取别人的话时,必须全神贯注。绝对不能一心两用,以“顺便”的形式轻率地做出判断。
不管企业规模大小,凡是企业家,都应该具备这种素质。
一定要努力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哪怕现在开始也不算晚。只要做到这点,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判断力磨炼得敏锐且准确。
尤其是中小企业家,要记住“公司无小事”,哪怕看似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会对公司上下的所有员工(不管公司有十几名员工还是上百名员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进而左右公司的命运,要做到事事细心,就务必要养成集中意识、深入思考、准确判断的习惯。
*
摘自《京瓷哲学》周征文 译 曹岫云 译校 东方出版社
养成“事事有意注意”的习惯,
到了关键时刻,才能有效思考,有效决策
“这是小事,交给部下全权处理即可;这是大项目,我得自己思考。”
如果企业家以这种态度从事经营,一旦面对必须靠自己做出判断的重大问题时,由于平常没有养成“事事有意注意”的习惯,到了关键时刻,往往既无法有效思考,也无法有效决策。
这样的失败案例很常见。正因为如此,天风先生才告诫世人:“不管看似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要全神贯注地思考。人生在世,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
而所谓“全员参与”的经营方式,便是一种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手段。
“对于企业经营,我信心不足,因此希望大家协助我。咱们一起群策群力,共同经营。”
这样的话语能让员工产生共鸣:“既然社长都这么说了,那我们也应该努力,一起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
员工一旦具有这样的心态,就等于是对企业经营倾注了意识。即到达了“有意注意”的境界。
*摘自
《京瓷哲学》周征文 译 曹岫云 译校 东方出版社
【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