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我在秃头老板面前发出一声沉闷的叹息声!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钝感力,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  5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写了一首情诗 | 重新遇见语文课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尼采: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0-13 21:03

正文



是同时代人




当我们谈论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常常会说是「一部最高超的希腊悲剧的典范」向我们奏响的命运交响曲。在尼采看来,能轻松解答斯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是个聪慧而高贵的英雄,当他轻松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时,他回答了人性论始终没能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但这样的「超人」的英雄却命定要陷入错误和灾难:底比斯城罪恶的根源是自己弑父娶母!悲痛之下,他刺瞎双目,自我流放,以求恕罪。


《俄狄浦斯王》封面


一直以来人们对俄狄浦斯的诠释就非常丰富:你可以按照宿命论的说法,相信任何个体的善与恶、努力与失败,都无法改变无常的命运,人注定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或者你随着历史的进程,站在现代文明中,透过弗洛伊德的眼光,他会告诉你这是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是一种少年成长后对于父权的反抗,是通过解放人的性本能冲撞文明的桎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诠释,使得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成为一种他不得不顺从的秩序,最后,他终究应该让自身与这种秩序和解。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

「那就是人。」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美学的历史。尼采所要反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用「怜悯与恐惧」平复观众的情绪,用英雄的牺牲提升观众的道德水平。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所代表的是苏格拉底所开启的理性主义带来的希腊悲剧的终结。而尼采通过悲剧所诉求的却是一种无道德视角:「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道德现象,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







为什么尼采要回归希腊悲剧?


首先,对于希腊的「思乡情绪」,并不只属于尼采。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都表现出这种欲求重返家园的「乡愁」,当现代人无家可归时,作为同时代的哲学家们「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而悲剧,在尼采看来,这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可以用来洞察一个文明的强与弱;它将生命看成是一个不断生灭的永恒轮回而肯定了生命全部的价值。只有这样的悲剧力量才有能力带领人们以艺术的形式对抗文明的压制。道德拘束了人的深层动力千年,尼采视域下的《俄狄浦斯王》是在告诉我们「这位高尚的人并没有犯罪。每种法律、每种自然秩序,甚至道德秩序都会因他的行为而毁灭,一个更高的神秘的影响范围却通过这行为而产生了,他把一个新世界建立在被推翻的旧世界的废墟之上」。这个「新世界」就是「无道德的生命视角」:与用道德来审视生命相反,要用生命的视角来评判道德价值。


电影《俄狄浦斯王》剧照


如此一来,被道德掩盖的感性生命力,倏然从文明的藩篱中被解救出来,俄狄浦斯所做的一切——无论是他的弑父娶母,还是他的自我放逐——只是出于他当下的感性的生命活动,没有谁可以站在上帝视角「降罪」于他。所以尼采说在《悲剧的诞生》中,他要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美学的根基: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冲动


尼采如何探究悲剧艺术的奥秘呢?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二元冲动。太阳神阿波罗毋庸置疑是有秩序的、美的、清晰的、匀称的、形式和谐的。但尼采认为美的外观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而日神艺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自然本身是无形式的,而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却需要一个清晰的形式,这最终使得日神冲动将自身视为一种艺术品,而赋予自身一个架构清晰的特性。


反过来,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与日神相对,他代表一种混沌和狂迷的能量状态并能够摧毁任何形式艺术。这样的酒神艺术寻求摧毁西方传统中的那种原子式的个体,而用自然的最隐秘的力量将他们聚合在一起。代表酒神艺术的是音乐。我们很容易就会有在音乐中浑然忘我的体验。


雕塑作品:日神艺术


通过日神艺术,我们不断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自身眼前,而质询改变已有的价值,这就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值得过;但是他的形式化除非与狄奥尼索斯的改变力量的结合,否则必将使生活僵化。


西方的艺术与文化就是在酒神与日神不断地冲突和暴力斗争中前进的。但是随着希腊人的不断成熟,强力和动力等等的比赛不再能吸引他们。他们的审美逐渐转向羸弱普通的人,而酒神与苏格拉底的争端彻底造成了希腊悲剧的衰落。


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新对话模式,这种对话以一种真理的态度来检验道德、政治和美学价值的概念之争。一种新的理论家的生活方式终结了希腊悲剧。从希腊悲剧终结起,在尼采看来,就是人与自己人生分离的开始。







艺术是生活的最高使命


即使后现代思潮蜂拥而来,但这只能算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浪漫反动,我们没能从后现代的光怪陆离中寻找到什么人生的力量。我们依旧没有能够脱离尼采的处境——我们都身处于理性主义的时代,本质上,我们和尼采是同时代人。


商品思维夷平一切个性的存在,而让一切变成可以理性计算的结果。尼采之前,理性与上帝捆绑,尼采之后,人通过技术来加工这个世界,通过技术对世界的加工而把自己确立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用技术来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周国平译尼采作品

《悲剧的诞生》和《瓦格纳事件》


在《尼采美学导论》中,周国平如此概括尼采的艺术的形而上学:其一:艺术是生活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其二: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这就是说,只有艺术才能够为世界和人生作根本的辩护,为之提供充足理由。


我们的欲望无限蔓延,蔓延到各个角落。不只是个体的欲望,这是整个社会的步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会使我们精疲力尽而无家可归,那么什么可以使得我们感受到满足?什么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听听尼采说的:「而摩尔人的舞蹈又多么令人恬静!在它充满情欲的忧伤中,甚至我们的贪得无厌也如何一度懂得了满足。」艺术与技术的对抗,不是提供一种心灵的抚慰,让你得到一种逃离,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你明白自己的病痛的力量,让你觉醒的力量。艺术解放思想,为思想添上双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