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昨天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昨天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灵魂深处有个家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我,50岁,北大博士后,母亲病危,拒绝回家,有谁看见我的伤疤。”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12-06 21:00

正文


关于亲情,我们都错了。






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



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


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


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


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


比如,这两天,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王永强病危的母亲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


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


王永强年轻时照片


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


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


王永强曾给父母写的信


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


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


王永强和舅舅的合影


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


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


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


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


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


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


「失望至极。」



王永强不让家人找他


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


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


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


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这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身边两个朋友的观点


菲茨杰拉德说: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


王猛,是个化名。


或许说,它是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


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王猛当年的控诉信


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

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


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


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


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


「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






「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


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


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


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


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父亲老王委屈地说。


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

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

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


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


①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


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不是的。


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


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


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



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


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

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


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

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②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主子。

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

「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

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

这些父母,从不觉得:


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

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


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

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


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

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

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

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

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