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好!书评好!
《丽人行》9-9.5/10
我何其有幸在此书诞生二十年后第一次读到她,后期每一个角色的落幕都让我潸然落泪。一路阅读点开评论区,翻看着十七年前的评论区中不断增加的来自十七年后的回复,读者们彼此的触动穿越了时空在荧幕中交汇,最终的最终,看到作者去年最后的回复:“我觉得好惭愧--我写得太慢太懒,以致于我的读者比这本书还年轻”,忽然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1930年,小凤仙的出生与童年,对于她所在的张家而言都不值一提,因为这个又黑又不起眼的小女孩看着就没有做交际花的前途。而她母亲若莲决定把她送往海外,另择出路。是的,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故事,以若莲与小凤仙母女为核心视角,引出了数十个张姓女子的爱恨与悲伤离合。张家是一个小型的母系家族,却在民国初期里做着高姿态的交际花生意。而这一切,始于一个被所有人认为该蒙羞自尽,却顽强活着,还生下女儿给自己改了姓的女人。
文中视角跳跃频繁,但叙事完全没有断裂之感,张家三代女子的命运与看法之不同可以被作者轻而易举地在一章之内顺滑流动。看之前很难想象这一本区区二十五万字的小说,能够以如此高浓度高烈度的情感,覆盖十几个女子五十年的流离转徒。
常言说写得好的小说可以让读者穿越一切隔阂,沉浸式体验那些自己不可能有的情绪,做自己不可能做的决定,触碰到那些看起来遥远甚至荒诞的情绪与爱恨,那么丽人行大概也当属此列。而且这本可以说是以绝对的文笔力压住了时常满溢的思想之花,那些本该锐利到过分刺眼的表达融入了她们真切的生活中、埋在了她们随心转念的思绪里。
其实在那样的风雨飘摇中,每一个女子的故事都足已扩写成一个单独的长篇故事。而每一卷的时间跨越更是残酷的十年十年又十年的跳跃,时光如水如风飘走了,青春也被迅速而无声地带走。1930年时盛望的娼门大院早已不可能存在,但张家的女人们却扎根在了世界不同的角落,继续她们的人生。
这一切又因作者仁慈与贪心到了极点,文中女人也大多是幸运到了极致。哪怕经历过十年之乱的颠沛流离,离去之时也终究有被弥补的遗憾。
短短二十五万字,更新时间却跨越了十几年。纵观全文第一卷与最后一卷,角色竟还有可连接上的伏笔,已可谓针脚绵密。更别说看完读者可以清晰记得每一位女子的名字、与她们的幕起幕落。我庆幸自己没有追更,也惊异于这样的更新频率没有让全文风格出现大幅断裂。当然,也是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用词行文不断地精炼,和对一些理念而显略微生硬的表达,而这恰好又与文中背景进程完美融合,瑕不遮瑜。这来自于十年后的网文消费者之傲慢与挑剔,这不会打断我的投入,亦无碍我对小说的喜爱与敬意。
因浓郁的戏剧性与前中期作者文风所致,一部分文字确实会给人一丝做作感。本来《丽人行》就不像晋江这个平台能滋养出来的东西,有几分传统江南海派文学的味道,却又更新更轻柔。以阅读商业网文越发娴熟的读者目光,我仍会在感动得一塌糊涂时感觉被繁复之词忽然轻轻扎了一下,没有破皮,但就不自觉想拿起那根细细的针,在脑中开始默默地把多余的逗号挑出来,把句子再紧紧地缝起来。
我何其有幸在此书诞生二十年后第一次读到她,后期每一个角色的落幕都让我潸然落泪。一路阅读点开评论区,翻看着十七年前的评论区中不断增加的来自十七年后的回复,读者们彼此的触动穿越了时空在荧幕中交汇,最终的最终,看到作者去年最后的回复:“我觉得好惭愧--我写得太慢太懒,以致于我的读者比这本书还年轻”,忽然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1930年,小凤仙的出生与童年,对于她所在的张家而言都不值一提,因为这个又黑又不起眼的小女孩看着就没有做交际花的前途。而她母亲若莲决定把她送往海外,另择出路。是的,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故事,以若莲与小凤仙母女为核心视角,引出了数十个张姓女子的爱恨与悲伤离合。张家是一个小型的母系家族,却在民国初期里做着高姿态的交际花生意。而这一切,始于一个被所有人认为该蒙羞自尽,却顽强活着,还生下女儿给自己改了姓的女人。
文中视角跳跃频繁,但叙事完全没有断裂之感,张家三代女子的命运与看法之不同可以被作者轻而易举地在一章之内顺滑流动。看之前很难想象这一本区区二十五万字的小说,能够以如此高浓度高烈度的情感,覆盖十几个女子五十年的流离转徒。
常言说写得好的小说可以让读者穿越一切隔阂,沉浸式体验那些自己不可能有的情绪,做自己不可能做的决定,触碰到那些看起来遥远甚至荒诞的情绪与爱恨,那么丽人行大概也当属此列。而且这本可以说是以绝对的文笔力压住了时常满溢的思想之花,那些本该锐利到过分刺眼的表达融入了她们真切的生活中、埋在了她们随心转念的思绪里。
其实在那样的风雨飘摇中,每一个女子的故事都足已扩写成一个单独的长篇故事。而每一卷的时间跨越更是残酷的十年十年又十年的跳跃,时光如水如风飘走了,青春也被迅速而无声地带走。1930年时盛望的娼门大院早已不可能存在,但张家的女人们却扎根在了世界不同的角落,继续她们的人生。
这一切又因作者仁慈与贪心到了极点,文中女人也大多是幸运到了极致。哪怕经历过十年之乱的颠沛流离,离去之时也终究有被弥补的遗憾。
短短二十五万字,更新时间却跨越了十几年。纵观全文第一卷与最后一卷,角色竟还有可连接上的伏笔,已可谓针脚绵密。更别说看完读者可以清晰记得每一位女子的名字、与她们的幕起幕落。我庆幸自己没有追更,也惊异于这样的更新频率没有让全文风格出现大幅断裂。当然,也是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用词行文不断地精炼,和对一些理念而显略微生硬的表达,而这恰好又与文中背景进程完美融合,瑕不遮瑜。这来自于十年后的网文消费者之傲慢与挑剔,这不会打断我的投入,亦无碍我对小说的喜爱与敬意。
因浓郁的戏剧性与前中期作者文风所致,一部分文字确实会给人一丝做作感。本来《丽人行》就不像晋江这个平台能滋养出来的东西,有几分传统江南海派文学的味道,却又更新更轻柔。以阅读商业网文越发娴熟的读者目光,我仍会在感动得一塌糊涂时感觉被繁复之词忽然轻轻扎了一下,没有破皮,但就不自觉想拿起那根细细的针,在脑中开始默默地把多余的逗号挑出来,把句子再紧紧地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