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三人在埃及开罗研讨对日作战的问题之时,1944年盟军的在太平洋战区的反攻曾被形象的描绘成一对由美国陆、海两军所组成的铁钳。陆军四星上将麦克阿瑟麾下的美国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将沿着新几内亚北部的海岸线推进,直趋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而海军四星上将尼米兹所指挥的中太平洋战区部队则将沿着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路径直扑先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和中国台湾。并最终形成对菲律宾的南北包夹之势。
客观的说这个计划在制定之初,五角大楼上下都没有预料到进展会如此顺利。1944年刚刚过半,美国中太平洋战区已经攻占了马绍尔群岛,孤立了加罗林群岛方向以特鲁克和拉包尔为中心的日本海军基地群。尽管马里亚纳方向关东和提尼安岛的地面战仍在继续。但在尼米兹的眼中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沦为了断脊之犬。中太平洋战区无需再理睬菲律宾,完全可以直接攻取中国台湾。而随着1943年“超级空中堡垒”B-29型远程轰炸机的服役以及美国海军潜艇部队仿照“狼群”的编队战术成功进入连接东南亚、中国大陆与日本本土之间的“危险海域”。美国政界认为无需再逐岛争夺,可以通过战略轰炸和空中、海上双重封锁逼迫日本投降。
这样的政治氛围之下,主政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麦克阿瑟的处境便变得异常尴尬起来。1943年末到1944年初的新几内亚战场之上,日本陆军虽然败相已呈,但依旧在负隅顽抗。麦克阿瑟麾下的美、澳联军在当地进展缓慢。这让一向高傲的麦克阿瑟颇为失落。
尽管面对前来督战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麦克阿瑟竭力挑拨陆、海军的关系,以便让马歇尔站在自己这一边。但麦克阿瑟却深知想要贯彻自己的战略,还必须谋求尼米兹和海军的支持。因此在整个1944年的上半年,麦克阿瑟除了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罗斯福灌输:“舰队仍应在陆基空军基地的掩护下行动”、“西南太平洋战区只要足够的海军支援,菲律宾弹指可破”的高调之外,便是不断与尼米兹进行沟通和协商。
与老爸是第一任菲律宾总督的“将门虎子”麦克阿瑟相比,尼米兹的出身可谓卑微。或许源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尼米兹在与麦克阿瑟的交流中,往往表现更为谦虚和圆滑。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尼米兹并未牺牲海军方面的任何利益,反倒赢得了虚怀若谷的雅名。1944年7月26日,面对太平洋战场上战略方针的分歧。罗斯福亲自在夏威夷召见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最终敲定下一阶段的进攻路线。
会议上尼米兹阐述了美国海军的计划,经过长期的政治角力,海军方面最终表示愿意配合麦克阿瑟反攻棉兰老岛,并支持在当地建立强大陆军航空兵基地。但在此之后,美国海军希望能绕过吕宋岛直趋中国台湾。对此尼米兹的解释是台湾海峡扼守东南亚通往日本本土的咽喉,一旦夺占便可以成功掐断日本的资源供血管。同时将有效配合中国大陆的战局发展。为下一步登陆日本本土创造便利。
对于尼米兹的说法,麦克阿瑟站在陆军的角度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近半个世纪。当地居民大多为日本人所同化。美军一旦登陆将可能会陷入全民皆兵的泥潭。相反菲律宾经过美国政府40多年的“民主扶植”,早已与美利坚同气连枝。星条旗所向之处,必然是一派“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人景象。届时不仅日本代表亚洲人民、解放殖民地的正面形象将彻底破产,更能凸显美国人不惜流血也要拯救盟友于水火的大无畏精神。反之如果按照海军的计划,跳过吕宋岛直取中国台湾的话,那么当地的菲律宾人民和盟军战俘将会遭遇饥馑,甚至可能死于日军的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