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伙伴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口红聊到升值的护照,在旁边的我
明明大脑也在飞速运转着,梗都备好了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插话契机,只能不停地点头微笑。
最后放弃挣扎,索性认真地和面前的食物做斗争。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估计大家都觉得我是不善言辞的小透明吧。一顿饭下来,简直是要了我这社恐患者的小命。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明明对谈话很感兴趣却常常插不上话,明明很想融入却总是
被动地成为局外人
。又或者,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被动的局外人什么样?
-
自认为
并非不会聊天,尤其是面谈
,但有表情包护体时也是活泼的很。
-
很想加入谈话,但害怕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担心别人不喜欢。
-
在心里
默默的把要说的话删删减减修改了N遍
,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点好了,等着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刻。却因为思考太久,话题却早就变了。在谈话中,以上过程可能会重复N次。
-
最终插话无力,自动放弃转而倾听,并安慰自己倾听也是美德之一。
-
在被冷落的聊天结束后会
特别沮丧
,尽管别人对TA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Party、小组讨论、会议报告……被动的局外人可能会出现于
任何一个两人以上的场合中
。两个人聊天时谈话相对是有规则的,你一句我一句,话题受控制。但一旦出现第三个人,小透明就会自动上线。
无法加入别人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比起插不上话,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害怕被评价而不敢开始一段对话。
被动
局外人的认知模式中,往往充斥着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
。比如:
-
我的内容必须非常有趣才可以开口发言
-
我现在发言一定会打断别人的思路,还是再等等吧
-
我这么说的话一定会被大家否定的,还是再想想吧
被动局外人
亲自为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打叉,亲自将自己束缚。
发言的机会就在一幕又一幕自我批判的内心戏前错失过去了
。
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被动的局外人?
1. 创伤性经验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曾经主动与只见过几次面的人打招呼,对方要愣一下才反应过来,更差劲的情况是,只有自己记得对方。慢慢地,这被动的局外人也就再也不愿意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开口说话了。
人类往往对负性记忆很难忘怀。
可能是提出的建议被粗暴地否定,或者抛出的梗完全没有人接,被动局外人很可能之前有过失败的谈话经验,所以不敢再做出尝试。
2. 不安全依恋
成年期的人际和亲密关系问题大多与幼时的依恋有关,被动的局外人往往具有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将依恋模式分为四类:
-
安全型依恋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
-
焦虑型依恋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
回避型依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
混乱型依恋模式(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Style)
后三类全部属于不安全依恋模式。
被动局外人的需求在幼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或者父母回应质量不够好,不够及时。
日积月累,他们
对于外界的回应要求会越来越低,也越来越不倾向于向外界表达自己
,导致成年期出现糟糕的人际关系。
聚会时被忽略的情景仿佛幼时和父母互动场景的再现,
被动局外人的应对方式还是一如幼时,默默地隐藏自己的需求,整场都紧闭着嘴不敢说话。
3.
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日常
害怕被评价而不敢发言也是社交焦虑的表现形式之一。有新近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部分原因是
个体发展停滞于自主-害羞阶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心理社会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应该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于前一阶段之上。儿童在1.5到3岁之间,会经历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他们开始有意志地学着“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就会使儿童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儿童期的核心任务没有成功完成,就会影响到成年时期的正常发展。
除了上述原因,我们也不能忽视生理因素,
可能是你的5-羟色胺又调皮了哦!
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1. 熟悉谈话规则
其实多人对话就像大家在一个十字路口会车,每个人都要等绿灯亮(轮到自己说话的信号)时才能通行(发表看法)。问题在于,大家心中的交通规则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发言之间的间隔预期也是长短不一,那些对间隔预期较短的人往往发言较多,很多时候插不进话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对方的规则。所以当多于三人一起谈话时,每个人都不妨去考虑、适应一下对方的规则,大家逐渐凝聚共识。
2. 关注自身的需求
我想要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我想要融入集体,我想要和朋友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结……你的感受永远比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更重要。
改变从来不易,试着从最简单的自我表达做起:“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我认为……”
3. 尝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加入谈话很痛苦的话,也不用非去强迫自己,
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是话题的中心
。如果一直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才会陷入可怕的循环:我不想受到评价,我的想法会被否定,我还是不说话为好,果然大家都不在乎我,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这个世界说话的人太多,听的人太少。
做一个聆听者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