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for 《深圳商报》
阿子
写下这个标题,内心深处有些犹豫,感觉自己好像损失了至少一个帝都的洗手间。这种话题看上去怎么都不应该是一篇专栏,而应该是郑重其事地做好ppt,最好再开一个公号造势,在帝都CBD或者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里,跟人谈个至少值一套学区房的生意。
我一直都好奇,在所谓的食物A片领域,为什么像我国这么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种菜系历史悠久,反而表现不如其实食物变化并没有多么大的一衣带水的岛国邻居。日本真的是有很多影视剧,故事充满了套路,最大的卖点就是拍食物,甚至干脆就是以食物作为主角。最近的新剧《宫泽贤治的餐桌》,主线也是这位日本国民诗人对食物的热爱。看到这部剧的时候,完全有拍案而起的冲动,按照这个思路,我国有多少作家与食物的故事值得一拍啊,简直是超级富矿,可以供大家拍很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了。
比如鲁迅,就算是只读过课本里的作品,也能对他写的“胶菜”、“茴香豆”、烧蚕豆能够有很深的印象,稍微再拓宽一点,《故事新编》里的“乌鸦炸酱面”也是非常趣致的。萧红还在文章里写过,“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其他也有人提到鲁迅日常饮食里的黄花鱼,就这碗黄花鱼可以做一集剧的小标题了!
当然以中国电视剧漫长的集数编制而言,鲁迅的餐桌故事可能有点太短了,这时候就应该请出他的弟弟周作人,李舒的文章《周作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海淘生涯》简直是现成的剧本基础,出场人物不但有周作人的海外代购鲍耀明,还有曹聚仁乃至谷崎润一郎,食物也从白糖味精到月饼和日本的栗馒头。不过想到特殊的历史背景,恐怕不能过审?但是周作人比起其兄,无疑面对口腹之欲的考验要更容易投降,想来太容易屈服于美食抚慰的人,可能性格是会要软弱一些?
不过这个定律对李劼人似乎也不适用。他可能是作家里最会做菜的,当时在成都和太太一起开饭馆“小雅”,初衷就是为了与军阀拉开距离。他为成都大学被排挤的校长抱不平,自己先辞职出来,采取与军阀“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开菜馆也是给自己找的一条生路。虽然是“好吃嘴”,但是面对这些是非,他还是颇不含糊。
“小雅”有诸多经典成都家常菜流传至今,比如羊杂炖蘑菇,豆豉空心菜。李劼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写的那些作品,他所做的菜和他描写的早年间成都的各种餐饮店铺与吃食,如果能好好地拍出来,一定能变成国产美食相关剧的巅峰,比学习《中华小当家》的架空剧要更有意思。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愿望能成真,不过看看现在当红的网剧,大概希望是不太大吧。
©本文版权归 阿子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