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新媒体艺术创新研究》结项成果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及其主要议题。研讨会包括五个子课题的汇报和专家指导环节,旨在推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主持,并得到了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背景与目的
会议旨在通过集中汇报成果,征求并接受领导和专家的批评指正,进一步凝练学术共识,推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关键观点2: 子课题介绍
会议中介绍了五个子课题,包括网络文学艺术创新研究、数字新媒体影像艺术创新研究、数字新媒体动画艺术创新研究、数字游戏艺术创新研究、数字音乐艺术创新研究,并各自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关键观点3: 专家指导环节
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对会议和子课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强调了项目在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建议。
关键观点4: 项目总结与未来展望
会议最后,主持人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将充分吸收和融合专家们的建议,对现有成果进行提升,进一步打通五个子课题,服务于社会、政府和整个文化共同体,为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正文
2024年10月31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新媒体艺术创新研究》结项成果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通过集中汇报成果,广泛征求并接受领导和专家的批评指正,进一步凝练学术共识,推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参加此次结项成果研讨会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特聘专家胡智锋教授,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级特聘专家李道新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家级特聘专家王海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教授,从理论性、专业性、整体性角度对此次重大项目进行经验性指导。
在此次项目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高级外专、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主持子课题一“网络文学艺术创新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雯教授主持子课题二“数字新媒体影像艺术创新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刘佳副教授主持子课题三“数字新媒体动画艺术创新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威教授主持子课题四“数字游戏艺术创新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金平教授主持子课题五“数字音乐艺术创新研究”,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亦水主持,面向专家进行项目的完整汇报。
冯应谦教授率先介绍了项目背景与项目概述,表示此次项目以五个子课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媒体形态、艺术表现、作品文本、产业、受众、文化六大研究视角展开,并从艺术本体创新和社会影响创新两方面分化出“六项研究目标”。随后,冯教授展示了各部分丰硕的成果,涵盖了数字艺术的不同方面,如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数字影像的叙事与沉浸体验、动画的本土化表达、游戏的跨媒介艺术融合,以及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方式。
子课题一“网络文学艺术创新研究”负责人为冯应谦教授,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林磊老师代为汇报。本课题从创作机制研究、“情动劳动”谱系、物质劳动关系、网文创意产业、版权保护完善与跨媒体改变研究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呼吁大众应进一步鼓励网络文学的创作,呼唤中国青年加入新媒体创意劳动中来,为网络文学创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子课题二“数字新媒体影像艺术创新研究”负责人为周雯教授。周教授在汇报中提出,数字新媒体影像艺术的核心在于,互联网、高清与传输、引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互联网新媒体影像、引擎交互影像、虚拟现实影像、人工智能影像等影像艺术相互融合,产生影像艺术新媒介、新形态、新内容、新业态。随后,周教授从数字影像、互联网新媒体影像、虚拟现实影像三个角度展示子课题的著作、论文、创作、展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数字新媒体影像艺术将重塑人类与技术社会的表达关系,构建现代化视听新体系。
子课题三“数字新媒体动画艺术创新研究”负责人为刘佳副教授。刘教授回答了新媒体动画所带来的新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新媒体动画的受众及其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新媒体动画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动画的整体影响这三个重点问题。同时,刘教授提出建议,中国动画在追求技术上的革新和市场上的成功时,更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子课题四“数字游戏艺术创新研究”负责人为何威教授。何教授在汇报首先介绍整体研究通过数字游戏的历史溯源、本体创作、艺术“联姻”、玩家社群、产业发展、社会功能、传播文化等方面,探究中国数字游戏如何与多门类艺术融合创作、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游戏艺术狂下架进行创造性转化、数字游戏产业发展与国际传播的创新价值等重点领域。何教授还表明态度,数字游戏研究者需要摒弃对于游戏的偏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挖掘数字游戏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的意义。
子课题五“数字音乐艺术创新研究”负责人为金平教授。金教授从“生产、传播、科技、理论、认知、产业”六大创新点出发,沿着艺术本体创作及其理论、传播、产消与产业的系统性思维展开,同时在全球在地化的比较思维中明确了中国数字音乐艺术及其系统所处位点和发展通电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框定了中国数字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随后,胡智锋教授、刘军教授、李道新教授、王海洲教授、顾亚奇教授作专家指导。
胡智锋教授表示,此次项目的特征为“五个孵化”与“四个融合”,即孵化出一批重要课题、孵化出一个数字媒体研究队伍、孵化出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孵化出新的研究领域、孵化出优秀的创作作品,跨学科融合、“技术+艺术”融合、媒介融合与“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融合,为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做出了良好示范,并呈现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刘军教授以后人类的视野出发,从圈层化、单元化、感官化与主角化四个角度对课题进行概括。同时,刘军教授还指出,项目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创新、创意观念,在艺术性、文化性上进行聚焦,这是因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意义在于给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提供了一个后发机会,研究如何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倡和制定一些方法,是此次项目的价值所在。
李道新教授表示,通过对数字新媒体艺术生存及发展现状开展系统性研究,本课题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层面均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将新媒体艺术研究与当下人类发展、国家战略、学术定位、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紧密联结在一起,具有学科理论建设及行业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顾亚奇教授从新媒体艺术的共性、规律性和整体性特质对此次项目进行总结,并对各子课题之间的互补优势与共享资源进行深入提炼,充分肯定了每个子课题的创新性、突破性与未来潜力。此外,顾亚奇教授还富有洞见地提出,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软件和工具等成果纳入,这将为整体项目带来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践价值。
王海洲教授认为,本课题做到了视角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既关注过程也关注消费,从理论角度对艺术创作与行业形态具有实际的影响。王海洲教授表示,期待项目组在现有基础上成立科技小组,将更新的技术与案例丰富进报告里,将更加前沿、先验、积极地推进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整体研究。
活动圆满结束之际,冯应谦教授以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对所有参与者和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针对专家的点评进行了总体回应。冯教授明确表示,接下来的课题报告将充分吸收和融合专家们的建议,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创新性、系统性的提升,进一步打通五个子课题,使之相互连结、协同展现中国数字新媒体艺术的共性与特性。最后,冯教授还强调了此次重大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服务于社会、政府和整个文化共同体,并以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为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