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
“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
“求变向上”
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
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
《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
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
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
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
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
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