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青报旅游周刊
旅游产业的观察者、推动者、旅游资讯的收集者、分享者
51好读  ›  专栏  ›  中青报旅游周刊

向“纸”而生

中青报旅游周刊  · 公众号  ·  · 2018-10-25 07:30

正文


“路入宣城便称奇”。从宣城西行,从国道205,转入省道322,青弋江就一直在视线左右了。

青弋江泾县段,向来又称泾川。河流在两条葱笼的山脉之间,涮出了一片肥美的河谷。李白所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泾川上游,即是著名的桃花潭,李白曾去访友喝酒,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诗。


每张宣纸背后凝聚着无数智力与体力


导游说,路边的三星造纸厂正在加班,加工做超大幅宣纸。机会难得,要我们去看看。

三星厂原名叫李元厂,也是宣纸世家了。工厂正在扩建。院落中还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显得零乱。进门左侧的造纸车间,轻型钢架结构,看样子起用年头并不久远。已有一些游客得知消息,前来观摩。今天要做的是4*14米超大幅纸。这将是一个破吉尼斯纪录的举动。过去的记录是三丈三。


我们正好见证宣纸制作中,最具观赏性的捞纸作业工序。现场操作人员共动有52人,掌帘、抬帘、掌额、扶梢各有分工。在钢梁柱上,安装了滑轮。用十数根绳子吊起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的蔑片帘床。然后轻轻侧着,将帘床斜浸入纸浆池,放平。然后齐力抬起,帘上自然覆盖上一层白白的纸浆。桨水顺着帘边哗哗淌下,然后沥沥滴下。水沥后,淡黄色的蔑片上如落了层薄雪。看得更清晰了,偌大的帘床上,匀称地粘满一层薄的纸浆沉淀物。数十人再一起动作,通过滑轮将帘床从浆池上方移开,滑行到池旁边一个巨大的铺板上。通过滑轮将帘床反扣,轻轻地将湿漉漉的沉淀物,平顺地倒置在铺板上。赫然就是一张湿湿的宣纸了。如云、如玉,如脂、如棉。


那里原已有几层湿纸。这时有人迅速用刷和水将可能产生的皱褶地方抚平。确实不可思议,就这么一捞,就捞出了一张没有突出节点,也没有漏洞,甚至没有丁点缝隙、裂口、砂粒的宣纸。

完全手工,数十人的操作必须严丝合缝,是浆池、浆液、人力、简单机械的最优协作,堪比精细的计算机操作。厂长介绍说,昨天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今天运气好,基本都成功了。现在这么大的纸幅,难度超大。其实人多一个,纸大一分,做起来就多一分风险。但人少了又不行。

捞纸过后,还有晒纸、剪纸等复杂工序。生产一张宣纸总计有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背后都是无尽的汗水,凝聚着无数智力与体力。

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宣纸的制作


宣纸是一个生态体系


在厂会议室,总经理张先生仔细给我们讲解,说他的工厂完全按古法做纸,成本很大。另外还做些书写纸,算是补贴宣纸制作。宣纸主要用檀树皮、稻草为主要原料,掺以纸药猕猴桃藤中汁。

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也包括国外同行,都曾想仿制宣纸,但都不能成功。因为造宣纸,檀树需用本地的石灰岩上生长的檀树,稻草需用本地的岩石成分较高的沙田稻草,它们都以纤维长、细密、成桨率高为特色。

水是造宣纸最基本的原素。这里千山万壑间流淌的都是源头水,基本没有一般河流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可溶物,也极少山体中含有的矿物质。河床上多是卵石和沙石,天然有净水功能,基本没有杂质。清凉洁净,掬一把水在手,爽滑无比。甚至中国宣纸集团直接把水引进厂房里的纸浆槽里。

除却物产丰饶,地润无尘,最重要的还有江南人多精艺。制作宣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宣纸有灵性也是应有的意义。宣纸不仅仅是檀树、稻草、藤树汁,也不仅仅指人力与付出劳作。任何单项因素都无法制造出一张真正的宣纸。

宣纸是一个生态体系。正是这个生态体系,让所有模仿者,望而却步。


徽山徽水赋予宣纸以精灵


翻看手边的宣传手册,突然发现,制作宣纸的厂家,基本都坐落在徽水之上,而不是各类宣传品中所说的在青弋江之上。徽水是青弋江的最大支流。把“徽”字拆开,即是山水人文。这徽字有来头的啊。

徽水是长流水河,从绩溪发源,经旌德,到泾县入青弋江。这一片区域,有“最中国”的山水,以黄山、新安江与徽水为代表;有“最中国”的山水画派,如黄山画派、新安画派;有“最中国”的文化宝物,如笔墨纸砚。

“新安江水清见底,水边作纸明于水”。徽山南下之水是新安江的主要源头之一,北下的就是徽水。因后来徽州置在歙县,又因绩溪被划出徽州府传统辖地,徽山徽水反而不彰、被隐匿了。

徽山徽水才是赋予宣纸以精灵的。徽水并不长大,但它自己及所纳入的支流基本都是源头水。白沙水、乔朱河、玉溪河、榔桥河、乌溪,至许家注入青弋江。每条支流曲折妖娆,如同人的动脉静脉,扇状密布在皖南山区,勾连起理络。

再往前看,青弋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然后就奔腾到海了。真是,好一个徽字了得!


宣纸是一种文化


宣纸其实早已不是一种地域商品,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的现象。洛阳纸贵,说的是文章,以纸说事。敬惜字纸,说的是字和纸,敬重和爱护的是文化。古埃及有莎草纸,也是一门古老的工艺。但与宣纸比,在应用上、在传播文化的功用方面,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维度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