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公募FOF首次获批,到近五年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FOF已经快速进入大众的视野。
管理FOF的专业投资团队亦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其中既有重视“挑选人”的选手,通过选出优秀基金经理获取高回报;
也有通过各大行业主题基金,包括ETF,判断行业主题轮动来攫取收益的选手。
而这一次,投资报与之进行深入交流的FOF管理人张文君——
却是一位少见的、对股票市场有着丰富经验和自己洞见的FOF基金经理。
她用自己的一套方法买到过年度绩优基金,也较早就选出了在弱市做出亮眼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还曾及时避开过医药和新能源板块的深度调整;
在张文君的眼中,不管是基金或是股票,都是她实现投资策略的工具。
无论是选基金,还是直接从市场上选股,重点都是投资策略本身。
一、着眼于底层资产端,不从众
选出过年度绩优基金、弱市正收益基金
作为一位入行16年、从事投资管理4年的投资人,张文君先后曾任职于保险、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机构。
多元的从业背景和丰富的基础品种投资经验,使得张文君与市场上很多FOF基金经理相比,对底层资产有更多的认知和体会——
她对于股票市场、对自己熟悉的行业有着独到的洞见。
也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FOF投资人是“基金买手”,
张文君的FOF投资,更重视基金底层的资产端——看资产端的估值和成长的匹配度;
名气再大的基金,如果组合资产的估值已经远远透支,张文君也不会随大流买入;
从她过往的历史公开持仓可以看到,比如在核心资产行情末端, “含茅量”高的基金已经从她持仓中消失了。
相反,如果符合自己所要配置的方向,再结合该基金经理的风格特点,即使当时并不知名,张文君仍敢于加大配置力度。
公开数据显示,在她当前管理的FOF产品中,前十大持仓中有两支基金,这两支基金的基金经理彼时并不出名,但其重仓股符合张文君想配置的方向,基金经理风格明确且坚定,因此,处在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之列。
(重仓基金仅代表历史持仓,不代表未来投资或目前持仓,不构成投资建议。)
事后来看,这两支基金在2023年弱市以及今年以来均取得了难得的正回报。
具体来讲,张文君的落脚点首先是在她的投资策略上;
在明确了自己想要配置的方向后,进而采用“核心+卫星”两方面来构建组合。
“核心”基金配置中,固收部分以高等级信用债基金作为核心底仓品种,权益部分则多为均衡型的主动权益基金。
“卫星”部分,会有的放矢,在一些行业或风格上做一些偏离增强。
但不管是核心还是卫星,张文君会穿透到底层资产,验证是否符合自己最初的配置思路。
二、偏左侧、估值第一
识别周期,不轻信宏大叙事
张文君研究周期行业出身。
而周期出身的基金经理,往往在投资过程中,都会被深深烙印下“万物皆周期”的底层思维,张文君也是如此。
她认为,电子有电子的周期,商品有商品的周期,消费有消费的周期,要识别出你处于自己周期的顶部还是底部。
就像她自己所说,
“大部分做周期出身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宏大叙事相比,更着眼于周期本身,以及投资所处的当下。”
张文君相信,当价格在很低的时候,要去买那些在周期底部仍然在做资本开支的好公司;
因为在周期底部还有盈利、还敢做资本开支、还能够去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反而它的风险相对是较小的。
这也是为什么张文君会挑选出上述提到的重仓基金的原因,源于基金经理的认知非常符合张文君的框架,购买的品种也是比较均衡且偏左侧。
偏左侧同样是张文君的一个重要特征。
她强调,估值是第一位,自己往往会买在估值的左侧;
也就是说,估值要处在历史相对偏低的位置时,才能够放心下手去买。
因此,对于一些风口浪尖上、火热拥挤的策略和赛道,张文君往往都会回避。事实上,这在客观上也控制了基金的回撤。
比如说,从历史公开数据来看,在2020年下半年,她的组合穿透到底层资产来看,已经基本上没有医药,也基本避开了这一板块后续的大跌。
这同样是她现在不考虑买入煤炭的出发点。
煤炭现在的估值在历史高位,处于自身周期相对偏高的位置。
“所以它不是我当前一个很好的选项。”
三、紧盯边际变化趋势
出手果断,动态调整配置结构
对于注重估值的基金经理,市场往往很喜欢为其贴上“谨慎”“保守”之类的标签。
但对张文君而言,重视估值的另一面,是她决策时的干脆与果断。
投资往往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边际变化得以确认时,张文君就会果断地对组合进行调整。
同样看历史公开数据,在2020年下半年,在看到出口链相关的行业,汽车、电新的收入和利润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后,
张文君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组合的核心部分——
将核心仓位中当时估值最贵的医药配置显著下调,同时买入了估值较低的、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品种。
同样的,2021年末,在发觉电新的估值高企、并且对利好钝化之后,张文君也降低了组合中相关的配置。
从历史公开数据可以发现,该产品原来拿得较重的新能源汽车ETF等降低,增加了偏均衡的主动基金配置。
这一资产调整的决策非常关键,使得她的组合避开了2022年开年之后的一轮深跌。
在今年以来的市场环境下,张文君同样深感行业的两级分化——
一端是煤炭极高的历史估值分位,另一端则是其他行业都相对较低的估值。
也因此,对于接下来的市场环境,张文君选择以相对均衡的组合来应对。
以下是投资报提炼的访谈精华对话:
熟悉的行业出现信号
会敢于在左侧做偏离
问:
作为FOF基金经理,您认为自己最大的一个区别点在哪里?
张文君:我可能更看重底层资产——资产端的估值和成长的匹配度。
如果它的估值处于相对比较便宜的一个位置,就是处于较低的历史分位,而且未来它的基本面是向上的,那么我愿意超配。
至于配多少比例?则要看与其他品种的对比情况。
如果要问,更看重估值还是成长性?
答案是估值。
问:
回到投资方法论上,其实您对市场会有自己的判断,在行业上也会据此做一些偏离?
张文君:如果是我能力圈内熟悉的行业,我是敢于在左侧做一些偏离。
比如去年,我们发现,电子行业的基本面能看到很明确的好转,包括库存、稼动率等方面。
比如存储,我们去跟踪它的周数据,不管是厂商、还是渠道端、还是在市场上。当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显好转的迹象,而且它的估值也便宜。
各方面都符合我的投资框架,我就会去买这样的品种。
到现在,其实我们会更乐观一点。
因为去年的时候,我们其实还看不到很多行业出现边际好转。
而在今年,我们看到一些制造业、偏出口的方面,以及设备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都已经开始有边际的好转。
从模型角度,我们也发现,大部分行业的估值都在底部区间,就是在历史里非常低的一个位置,这时候我们能配的东西就很多。
所以在当时,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在行业做太多的偏离,而是配置得相对更均衡一点。
去买在周期底部还敢做开支,
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的公司
问:
从几期季报来看,有哪些比较能代表您投资风格的主动权益基金?
张文君:比如持仓中有一支基金主要配置的是大盘股,跟去年最火的微盘策略沾不上,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买它。
但我的风格是比较偏左侧,这位基金经理也是我们调研下来认为投研水平很扎实的一位,他同样偏左侧,并且——
我们做周期出身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轻信宏大叙事。
但我们相信,当它价格在很低的时候,你去买那些在周期底部仍然在做资本开支的好公司,它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因为在周期底部还有盈利、还敢做资本开支、还能够去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反而它的风险可能是很小的。
所以,这位基金经理非常符合我的框架,他买的品种也是比较均衡并且偏左侧。
还有一支基金,他是在电子这个行业里面我非常熟悉的基金经理之一,他的勤奋程度和对基本面的跟踪度,可以说也是在行业里面非常优秀的。
而且我和他的投资框架很相似,我们都会去买一些便宜的标的,会去买大家现在还没有充分挖掘到的一些品种,不会追高。
买在估值左侧
不会犯大错
问:
您
会不会特意去管理回撤、波动这些?
张文君:在大市场环境里,其实很难去主动控制回撤。
从我自身角度来讲,不管是从模型来讲,还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投资复盘,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买相对估值便宜的品种,从长期来看,大概率不会犯大错。
我的偏左侧,就是指从它的相对估值角度来讲,确实很便宜,就是在历史水平里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区间。
卖出的话,要看到它的估值出现了泡沫化,或者说它的基本面出现了低于预期的一些变化。
我之前研究周期性行业,深知每种资产都有其周期性,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经济基本面好与不好,大家是有体感的,现在和去年年底相比,难道还更差吗?我觉得未必。
通过我们的出口结构就能看到,
一些高端制造类品种的出口占比在提升,而且今年一二月份的出口数据还是不错的。
所以,老百姓的体感更多是从房地产、消费来感受,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行业的变化还是有亮点的,至少比去年出现好转的边际变化。
而且从4-5年的库存周期角度来讲, 2022 年年初就是库存的高点,后面一直往下,这个过程是比较难受的。
现在是在底部,所以我们体感上觉得也挺难受,但这就是一个底部的特征。
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稍微放松对估值的约束?就是在经济非常好的时候。
因为在经济好的时候,有些公司的业绩增速是能够跟得上的。
实物金有一定配置价值
下半年机会或许多一些
问:
您对黄金怎么看?
张文君:我认为实物黄金在美元的降息周期里面,还是有它的配置价值。
因为黄金,它不是一个抗通胀的产品,而是一个抗衰退的产品。
它在货币属性上是有一定的配置价值的,至少在目前这个点。
问:
对接下来的市场怎么看?
张文君:
市场反弹到这个阶段,可能会有一些回调的压力在。
我们的模型里,很多行业前段时间都趴在底部,现在开始往上走一走了,但是还是在比较偏低的位置。
所以,即使再回调,它的幅度可能也不会很深。
今年整体来看,宏观面上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
结构上来讲,下半年预计会有一些结构上的机会。
比如科技行业。换机周期也到了,会不会见到一波换机潮?会不会有一些 AI 模型在手机应用端落地?这个需要进一步观察。
我们对于 AI 的期待是,希望它有实体、实物的落地点,否则很难带动一波很大的需求。
如果都在云端的话,可能就是几个大厂的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