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拜德雅Paideia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12 小时前  
深圳发布  ·  深圳影视行业蓄势待发,向新向质谱新篇 ·  2 天前  
深圳图书馆  ·  人文讲坛 │ ... ·  5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从0到1,“玩转”裸眼3D显示屏!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抢票 |《法医探案团之迷雾回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拜德雅Paideia

布列逊“新艺术史三部曲”之二 | 13种美术史新书书单

拜德雅Paideia  · 公众号  ·  · 2019-09-02 16:30

正文


1


〔英〕诺曼 布列逊: 《视阈与绘画: 凝视的逻辑》,谷李译,拜德雅|重庆大学出版社


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三部惊世之作,布列逊史无前例地将“法国理论”引入艺术史研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本书中,布列逊大胆地批判了贡布里希的“感知论”,也就是“一个对绘画符号的物质本质予以认可,但尚未深入理论化的过渡性美学”。
借助《七柏图》、《溪山兰若图》、《酒神与阿里阿德涅》、《画室中的艺术家》等中外名画,布列逊再次强调绘画的社会维度,避免符号学研究的形式主义,从而走向一个“真正历史的”艺术史学科。

目录

插图目录
总 序
译者序
序 言
致 谢
1 自然态度
2 本质拷贝
3 感知论
4 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影像
5 凝视与瞥见
6 影像、话语、权力
后 记: 不可见的身体
索 引


2

白谦慎: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理想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吴大澂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命运”这一整体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白谦慎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收藏活动的社会机制。晚清官员收藏活动得以展开,涉及多种社会因素,包括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
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细致还原了整个收藏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与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若干理论进行对话,其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方向,更是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视。
目录
上篇 文物市场与收藏
一、导言:收藏史研究的文献问题
二、青铜器收藏
三、书法与绘画
四、拓片市场
五、何谓收藏?
中篇 信息、票号、运输:收藏活动的网络因素
一、信息
二、票号
三、运输
四、余论
下篇 吴大澂的收支与收藏
一、吴大澂的收入
二、吴大澂的主要支出
三、收支与收藏
余论:吴大澂的古器物研究与近代学术转型
参考文献

3

〔英〕柯律格: 《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黄小峰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大明》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柯律格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
目录
致中国的读者
引言
第一章 明代中国的时间、空间与能动性
第二章 坐与游:方位的文化与运动的文化
第三章 街头的词语:文字的文化
第四章 中国大百科中的图画:图像、类别与知识
第五章 娱乐、游戏与纵情声色
第六章“玄武”:暴力的文化
第七章 策杖幽行:衰老与死亡
第八章 余绪:明代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来世
后 记
注 释
致 谢
译者后记

4


方闻: 《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卢慧纹、许哲瑛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1999年盛大举办了“TheEmbodied Image: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特展,方闻的这篇《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是展览图录中的两篇导论之一,内容今天读来仍然极具价值。方闻书法史研究的特点、成就与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点:积极为书法史寻求一系列年代与作者确定的作品、重视传统书论并以实际书法例子阐释其义、为书法风格分析建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强调书法抒发个人情志的功能及角色、建立历史论述架构、东西传统的比较与沟通。

5

傅申: 《海外书迹研究》,葛鸿桢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海外书迹研究》聚焦收藏于海外的中国书法作品,通过介绍书法仿制复本的技术和传统、各类书体的源流、书法作品形制的演变和特点,以及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中国书法更具整合性的感知途径。

6

朱万章: 《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讨论的范畴,是作者过眼宋元以来书画名迹留下的关于美术史的深刻印记。无论是诸葛亮、朱元璋、董其昌形象的塑造,还是陈容、王蒙、仇英、傅山、吴振、王翚、吴昌硕绘画的生成,以及赵孟頫、何绍基书法的嬗变与传播,甚至鲜有人关注的岭南四画僧、明代醉饮图和葫芦画的疏证,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美术视角。
目录
从书序
序言
第一章 绘画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二章 陈容画龙研究补证
第三章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册》考
第四章 王蒙与《葛稚川移居图》
第五章 明代绘画中的醉饮图
第六章 明代绘画中的葫芦
第七章 仇英绘画的摹古与创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第八章 董其昌画像考
第九章 吴振与《湖山晚晴图》
第十章 傅山画艺暨鉴藏
第十一章 悟入丹青:清初岭南四画僧
第十二章 《嵩山草堂图》的文化符号——以王翚创作主题为中心
第十三章 何绍基书法的鉴藏与传播
第十四章 谁才是真正的朱元璋?
第十五章 与古为新:吴昌硕葫芦题材绘画探究
后记
7


〔瑞典〕喜仁龙: 《中国早期艺术史》,陆香、郭雯熙、张同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全书由《中国早期艺术史》和附录两部分组成。《中国早期艺术史》初版于 1929 年,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全书分四卷: 汉朝之前、汉朝、雕塑、建筑,共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照片900余幅。如今,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相当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不见了,足见本书之价值。
附录部分《中国景观:喜仁龙的摄影及见闻》初版于1937 年,收录喜仁龙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各地建筑、园林、风俗照片157 幅。原书为丹麦语,仅发行600部,是喜仁龙印量最少的著作。
目录
前言 喜仁龙与中国艺术
第一卷 汉朝之前
第二卷 汉朝
第三卷 雕塑
第四卷 建筑
附录 中国景观:喜仁龙的摄影及见闻

8


练春海:《重塑往昔: 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九色鹿

本书主要研究艺术考古的属性、研究方法、学术呈现、现实意义问题,以及在研究时应当如何取用材料等话题。全书共五章,另有导论、余论、图录、参考文献、后记。
导论交待全书研究的前提,指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使用混乱的历史根由所在,并提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第一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二章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与研究方法的问题。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艺术考古的视觉再现问题。第四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材料取用问题。第五章讨论艺术考古研究的现实意义。余论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对于艺术考古研究中很细微却又很重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9


徐建融: 《画禅八观: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画禅八观》为徐建融四十年来研究董其昌的文字的合集,其中包括:一超直入如来地;无限的超越;董其昌与传统画学的转捩;再读士风大坏与书学创新;董其昌的主盟;董其昌的身后是非;董其昌与中国画传统的转捩;董其昌不是迷信的神话。本书按序结集出版,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董其昌认识的变化,更反映了整个学术界对董其昌的认识由冷谈、全盘否定到肯定再到全盘肯定、狂热的变化,庶几回归真正的文化自信。
目录

第一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画禅室随笔》的美学意蕴
第二章 无限的超越——董其昌论
第三章 董其昌与传统画学的转捩
第四章 再谈士风大坏与书学创新
第五章 董其昌的主盟
第六章 董其昌的身后是非
第七章 董其昌与中国画传统的转捩
第八章 董其昌不是迷信的神话图
出版后记
10

尚刚: 《给孩子的国宝》 ,中信出版集团 活字文化


带孩子读一本精彩的国宝普及读物,也就是陪孩子经历一次精彩的纸上博物馆旅行。在这本书里,尚刚通过六个类别二百件国宝,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艺术娓娓道来。作者除了评点名作外,还将这些工艺美术遗产放在社会的大背景里作介绍。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在孕育出工艺美术及其名作的同时,还决定着它们的风貌。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得到更系统有关“国宝”的知识。
目录
写在前面
历史朝代简表
一 陶瓷编
二 金属编
三 玉石编
四 织绣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