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 陈虎平 《打破自我的标签》第四章 中国大时代)
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二十年前,在美国读书、在美国工作,也许是好的,美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领很多年,当年这种想法是很普遍的。十年前,一些人开始不这样想了,因为中国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正在迅速发展。现在,很多人都不这样想了,中国各地都在迅速发展,似乎走到了指数发展加速的阶段,而美国,几乎没有发展。单纯从理性角度分析,还是回国发展上算。
不要盯住一时的收益;要看长远的收益。回国开始
10
万,过
3
年是
15
万,
30
岁是
30
万,
40
岁是
100
万,
10
年
3
倍很常见。税低,能落下
60%
在卡里。在美国呢?
10
万美元,落下
30%
就很好了。还有上升通道的问题。
35
岁,在中国正好是成为公司管理层的时机;在美国,种族天花板就横在那里,跟随到老。不要只看毕业后一年的收入,看毕业后十年的收入。但有人说,我看的是现在的收入、现在的情况,还是美国工作好。当然,眼光没那么远也是正常的。到时候看结果就是了。一年
15
万刀,落到手里有多少?
7
万刀,也就
40
万人民币。
10
年后呢?能翻
2
倍吗?国内开始一年
15
万人民币,
5
年后
50
万,
10
年后
100
万很多吧!而且还在管理层!聪明的人,应该有一点战略眼光、超前眼光,不要一个萝卜一个坑,钱多就因我聪明。趋势很重要、发展空间很重要。
有人说,现在国内政经形势不明朗,想在美国呆两年。我想说,即使国内明朗起来,呆在美国的人也还是有理由给自己辩护的。知识分子往往是软骨头,热爱生活阳光和空气,就是不愿在工地上流汗。要去尘土飞扬的地方,去大风刮起的地方。中国是这个世纪最大的风。有人说,
“
留在国内的同学,很多人是乐观的,因为生活每一天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变化,大家聊着谁买了新车,谁买了房子,谁有了孩子。而我们一切还是零。他们在职场上吃的苦,和我们在外面吃的苦,是两回事。但我们的苦并没有换来更多的回报
”
。我想说,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美国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请把自己的学识接入中国平台。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几乎是社会流动性最高的时代。再过
20
年,就只剩高科技的人有一点希望了。如果这
30-50
年的机会你抓不住,你一辈子也就这么回事了,你的家族几代人也就这么回事了。趁着还有机会,抓紧回到中国的市场和社会里扎根啊。
在美国读书依然有必要。虽然中国正在奋起直追,并在部分领域变为领先,但美国的科技和工商业教育水平依然是世界一流。但是,即使读书,也不一定需要呆太长时间。以前我认为,出国读研究生、甚至本科都挺好的。但事实教育了我。出国的,有些也糊涂。很多人呆久了,还矫情的说自己回来了不适应中国社会,好像自己在美国挺主流圈的,好像自己以前在国内读中学大学时很适应中国社会。这令人发笑。另一方面,国内的同学,有些也做得好。现在我的看法是,做学问的,哪里学术气氛好,就在哪里;不做学问的,可以在国内好的大学或院系读本科或研究生,中间出去交换半年到一年。到美国读本科,不见得很有意义,容易与中国社会脱节。到美国读研究生可以,读书的同时要在中国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实际需求。不管怎样,读完了都要赶紧回国。
以上是从理性角度看
。
从民族身份和认同的角度看,我也希望大家回中国发展。为什么我不赞同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而支持他们回国呢?因为那是别人的国,不是你的国。记住这一点。你只有在自己的国,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得到社会认可,也为后代留下荫泽。只有把个人的生命和能量连接到中华民族,你所有的努力才不会被风吹散。今天你只重视个人收入,明天你就会面对孩子的民族认同问题。明天你觉得自己自由了,后天就会面对人生没有归宿的问题。站稳中华民族的立场,这不是小题大做。
但是,有一些人还无法接受这些。一个原因是教育偏见的传递。这些人在中学从老师、家长和媒体得到的观念是,美国是好的,所以在美国呆下来,就好比小地方的人跑到北上深呆下来,是从农村到城市,是从封闭的世界到开放的全球。这是老观念了。
2010
年代占据舆论和意见舞台的人,大概
35-45
多岁,通常是
65-75
一代,这一代人在
85-95
年正好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遇到了西方文化热、南方周末热,推崇西方、轻视中国。当时的中国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文化媒体舆论界通常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他们对中国社会不看好,对美国制度和文明很推崇,是常见的情况。这种思想影响了
80
后和一些
90
后。
一个原因是价值观的缺失。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好几代人的问题。我估计,除了中国的
10%
不到的高阶精英坚持中国的前途,除了跟随、认同他们的中国老百姓以外,很多知识界、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的人,是抛弃了中国的价值观的,他们不懂得中国的现实和发展,他们习惯于用欧美发展的今天来衡量正在发展的中国。也许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是传播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话语权。
1840
年以来的殖民和工业化冲击,打毁了很多读书人和知识人的价值理想。农业时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全盘西化、追随欧美,即使有些民族在限制中华民族的利益空间,他们也为之美化,要求我们为之让路。这是一种隐蔽的种族等级制,与他们曾经的劳心者和劳力者的权利等级制的思维也是相通的,只不过从传统中国社会之内、推广到了西方和中国社会之间。这种不认同自己民族、逆向种族主义的思潮,在中国的读书人文化人中相当普遍。为什么?他们一向是崇拜最大的权威的,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如此,他们的利益并不会因此受损,而依然可以榨取本民族老百姓的利益而生存。这种反民族利益的读书人,是民族认同和中华复兴在观念上的主要障碍。新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民族利益、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上,不能看到西方厉害就跟西方跑、求做西方新帝王师了。中国的文化悠久,不是那么屈服的。这是一个骄傲的民族,在危机时刻,常有民族的脊梁,挺身而出,挽救民族于大难之中。
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接地气、不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他们没有偏见、也认同自己民族,但觉得还需要等待。知识分子和读书人本来坐在书斋的比较多,对着满屋书和满屏文章,编着概念梦,不理解社会倒也正常。但许多已经在市场和社会中的人也会这样,就是因为困在自己本行、本地的视野里,无法看到更大的趋势。接地气的核心是多看、多想、多交流、多实干。
宏观的回顾可以摆脱微观的隧道视野
、
局部眼光
、
小我利益。
20
世纪初民国推翻帝制,倡导共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他们对外依靠国外资本,受制于人,对内又无法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改造农业社会的失败,是地主乡绅阶层的失败,这些阶层基于个人短期利益,不愿支持一个强大的政治集权团体,但在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这是绝对必需的,只有这样,土地和劳力才会被释放出来。指望地主阶层自动适应工业化,那也只能是轻工业、或者是为发达国家配套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对中国这样的大国只在局部地区和一段时间适用,却不能持久。作为大国,中国必须拥有自主的全套工业部门。没有哪个地主集团或资本集团愿意或能够承担这样的长期积累,只有掌握国家决策权、超越短期和局部利益的精英组织才有这种视野、资源和能力。谁更彻底的改造了中国,谁就能有机会建设中国,为中国人民服务。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靠志愿军的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赢得了苏联的工业化的技术转移,靠公私合营的社会改造、靠农民的巨大财富牺牲和城市老百姓的巨大消费牺牲积累了初期发展的工业资本。这都是地主阶层或民族资本阶层所无法完成的工作。改革开放后,在无法全面发展的客观现实面前,牺牲中西部和非经济部门利益,优先支持沿海地区发展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民企和出口导向经济蓬勃发展。
1994
年分税制以后,中央做基础和核心产业,地方做基建、机械等产业,私人做轻工,地方和私人通常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确保企业可以盈利。老百姓为各级政府的企业和私人民企打工,获得工资收入。
随着生产能力积累和市场需求扩大,中国人的收入逐渐增长。到了一定阶段,许多本来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资源开始进入市场估值。
98
年取消福利分房,启动房地产市场,中国城市居民和国企拥有的土地,获得了最巨大的货币深化,财富急剧增长,一二线城市居民在这以后积累了大量不动产。
05
年人民币升值,中国农民工和工人的工资上升,逐渐培养出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
非国企、非大城市居民、非农民工,没有赶上这两波浪潮,被经济发展的大潮抛下,这些人很多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他们对社会突然增长的财富不理解、在自己掌握的话语平台抱怨、抨击、诋毁,都是很自然的反应。但你受了这些人的观念影响,以为中国依然是一团糟,依然在制度上要出大问题,那就是完全不接地气了。这样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