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英DIGITALING
数英网 DIGITALING是一个数字媒体及职业招聘于一体的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大一不参加竞赛,有些浪费呢 ·  昨天  
跟宇宙结婚  ·  节目更新:跟宇宙结婚悄悄话 vol.243 ... ·  3 天前  
家在河西  ·  河西建成一座艺术博物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英DIGITALING

小红书年度关键词“抽象”,2025的社媒可能是这样的

数英DIGITALING  · 公众号  ·  · 2024-12-13 15:18

正文

小红书发布年度关键词“抽象”,实在是太意料之中了。

“成都迪士尼” 到“微do”,还有@听泉鉴宝 @向佐 @陶喆,2024年风靡过的各种人和事,都离不开抽象元素。

小红书发布的年度关键词视频,除了详细盘点2024的抽象名场面,在还公布了社区里的抽象含量:有超过1000万条抽象笔记,搞抽象的评论数量超1.6亿条。

不止小红书,在抖音,“抽象”话题也有268万人参与,微博更是成了抽象网红们的团建地。

抽象表情包、抽象文案、抽象朋友圈遍地都是......可以说, 整个2024年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抽象集锦。

“抽象”是验证过的内容创作密码,背后折射的当代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也是理解2025内容行业走向的关键线索。

01
到底什么是抽象?

一种解释是: “有趣地消解每天的无趣是日常”。

但这种解释一点都不抽象,就先不采用了。

反倒是“抽象之父”@抽象TV主播李赣对“抽象”的解释就有意思得多:

抽象就是不正常的东西。

“抽象”不是新物种,早在2015年就被李赣搬到了社交媒体上。他的游戏直播间@抽象TV,可以说是第一批“抽象”社媒用户的“摇篮”。

以李赣的直播为蓝本,今天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抽象”文化,载体、形式、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本质还是原汁原味。

Rapper诺米在小区公园跷跷板上拍MV,把酷炫的MV录得过于接地气。

2024第一个连续剧一样的梗
把“抽象”标签焊死


点击查看文章原文

“谢帝我要diss你”谐音出的“成都迪士尼新地标”,还引发打卡拥堵。里面要素很多,rap、跷跷板、迪士尼、成都、综艺,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可言,但却奇妙地组合到了一个语境之中。

李赣当年的各种名场面也是如此。还有,潘宏直播间里看似严重的行为问题,原因只是简单的没吃饱、没睡够;先天抽象圣体@小英 @向佐 更是几乎完全不按常理行事。这些都因为 打破了既定叙事语境,足够没逻辑,无法被预判,成了抽象学经典。

看诺米小英们,再看李赣,尽管中间横跨十年, 但“不正常”依旧能够精准解释“抽象”背后不合逻辑,违背预期,没有意义的内核。

02
为什么大家都变得“不正常”?

“抽象=不正常”。
那么,玩“抽象”的人就是在搞不正常。

流行文化是大众用双击、用评论投出的结果。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不正常”,又都想变得“不正常”?

其实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里早就给出了线索。

“躺平”“摆烂”“发疯”“窝囊废”......尽管每一种网络文化存续并不久,但都带着些“反叛”的情绪底色。

“工作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

——韩炳哲

人们意识到不对劲,想要抽身,拿回主动,但庞大的机器还想以既定规则运行,于是就演变出了这场席卷整个互联网的 “大型叛逆”

谁规定了一定要努力?为什么一定要情绪稳定?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我为什么不能窝窝囊囊?地球是圆的,你说的东凭什么不能是西? 年轻人把对世界的质疑和不满包裹进流行词中,用“不正常”反抗主流思想、规避世俗规则。

这种反叛的快感、表达自我的自由,就是“抽象”文化受追捧的核心原因,也是当前语境下大众社会情绪的投射。

03
圈层回音壁,“抽象”自我进化

与李赣时代不同的是,今天“抽象”创作权已不在KOL一方。

邪恶栀子花、“三折叠”等莫名其妙的走红都在说明,粉丝们自发放大的无序片段、片面的截取和传播,才是“抽象”风靡的关键。

今天的“抽象”是种参与共创的文化, 一半来自KOL的精心编辑,一半来自互联网的随机性。

一方面,“抽象”的摇篮——直播间,本身就是一个回音壁。

@听泉赏宝 直播间里的黑话“去沉淀吧”“哪里弄来的”“宝贝接下来准备怎么处理”等成了互联网meme;网友发来奥特曼佛祖、山水画风格的《猫和老鼠》等鉴宝,也在让直播变得更荒诞。

在直播 间里,大量趣味性相投、笑点相似的人相遇,不断自我认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抽象”都来自直播间。

而大量的切片和极低的模仿门槛,个体的创意和幽默感可以尽情释放,将“抽象”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茧房”在被质疑是一种新的信息茧房。

但不得不承认,圈层化、粉丝化的社交媒体发展特点,“抽象”成了特定群体识别、联结的暗号。

尽管在传播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符号化和简化,但在兴趣与算法的助推下被大量模仿和再创造,也让“抽象”像处在回音壁里一样自我强化。

所以,即便其“父”李赣已被互联网遗忘,但“抽象”一词仍能延续到今天,成为主流。

到这里,可以总结出“抽象”文化的三重意义:

文化消解: 通过讽刺、解构,提供一种隐秘对抗严肃文化的路径。

情绪出口: 为在焦虑与压力下的个体提供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群体认同: 通过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视觉符号,强化圈层归属感。

以上三点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核心,如今都被整合到了一个“抽象”里了。

“抽象”成为2024的年度注脚,再正常不过了。

04
抽象,在广告营销中发光发热

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种,不愿与潮流脱节的心态促使更多人加入行列,一起把“抽象”做大做强。

品牌们也不端着了,赶紧加入节奏,把“抽象”变成商业密码。

● 思加图 × 杨幂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 余额宝“不严谨工资调查”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 抽象社媒人设


▼ 扫码查看文章详情

点击查看文章详情

● RIO,“好喝有好报”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 转转,旧手机当面回收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疯狂星期四文学”持续反复发热;“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是抽象人的暖冬,还有“小红猪”“抽象工牌”“玩具过家家”......“抽象”这么一洗礼,诟病已久的消费主义直接变成了消费的荒诞和无意义。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品牌追逐这一趋势,不仅是追求表面形式,也是在通过“抽象”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身份认同—— 简单、无序,但又充满共鸣。 所以,2024年的品牌社媒IP面貌都从严肃变得奇奇怪怪、神经兮兮的。

此时再问调性契不契合,品牌形象何在,沟通价值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搞“抽象”本身就是一种立场选择和价值判断, 无意义的面具下其实是一种跟随和认同。对于观众而言,只要你懂我的抽象,给我情绪满足,那就是和咱心连心。

05
“抽象”背后的内容趋势变化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回到了固定板块——广告营销。

这也挺不抽象的。

为了消解这种违和,这里再稍微跳出“抽象”本身,把视角拉得更大更宽一些,去看看 这个年度流行词给出的2025年内容趋势暗示

(下面的内容,不够具体,很私人,但好歹够“抽象”。)

- 语境和留白,比内容本身更重要了

不得不承认,“抽象”吸引人的很大一点就是不知所谓,不够明确。

社会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解释:人们倾向于将新接触到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对比;同时,根据“盖世塔心理学”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保持连贯认知,并努力将信息组织成连贯的形式。

正因如此,不够明确的“抽象”反而会更勾起人的好奇心和了解欲。

内容的“留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 “抽象”是一种圈层暗号,折叠了高浓度的隐含意义、文化背景和特定符号。 例如,“去沉淀吧”,讲得太明白就不是一种隐秘的趣味了,圈内互动也没法解读、使用出自己的乐子。

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优秀的留白不是简单的模糊,有层次感才耐品:
1. 圈内人一秒会心:为核心受众提供认同感。

2. 圈外人初步理解:扩大潜在传播范围。

3. 隐藏彩蛋:为深度用户提供探索空间,推动内容从圈内传播到圈外。

作为对上述第三点的补充: 隐性语言比语言文本等显性语言更重要。

表情、语气、视觉符号、互动行为等隐性语言,通过表情包、GIF、视频配乐、emoji、语气词等放大,传递情感、态度和语境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内容。

这种丰富性非常适应碎片化的社交媒体场景。

而且结合“留白”这点来看,隐性语言具有模糊性与开放性,也能够促使更多用户参与二次创作或解读,形成互动与传播效应。


一个价值百万流量的表情包

- 人设之后,接下来开卷“高价值感的社交关系”

在微信一本正经,在小红书天天搞抽象,很多品牌都精分了。在2025年,或许会有更多品牌放弃一致性,根据各平台用户特性扮演特定的人设。

因为,在2025年, 社交媒体的核心不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人设。

更加持久的社交关系,更大稳固的圈子,才是维护粉丝粘性和长期影响力的关键。

@大冰 从群嘲到出圈的口碑翻盘,是因为他主动放下13个标签人设,甚至不以自己为主角,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直播切片大多都是以连麦对象为故事主体。

也就是说,在@大冰的直播间,普通粉丝才是主角。他不是在用“人设”输出内容,而是用真实、善良与“麦子阿姨”“烩面小伙”等建立起了互帮互助的真实关系。

人设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和“标签”很有吸引力,但在一个“抽象”的时代,它不再是吸引力的唯一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