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
格律诗写作提高班
本文节选自诗享课堂杨强老师
“填词写作班”课程讲义,
详见文末报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来学诗词,喜欢诗词带来的美感,但诗与词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唐诗和宋词作为古典诗歌中并峙的两大高峰,有怎样的差别?我们要表达的诗意,哪些适宜用诗来写,哪些适宜用词来写?
如果我们不确定诗词在美感上的差别,那就难以在自己写作时有明确的指向去将诗或词写得美,诗有诗的美,词有词的美,我们怎样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来判定它?
以我们读宋词三百首为例,你获得的感受,是不是跟读唐诗不一样呢?
词是这样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了解课程,请加群交流)
我刚刚举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这两句对仗很工整。晏殊曾经还把这两句写进律诗里,作为对仗的一联,但显得并不突出。放在词里,变成了千古名句。还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这是五代的翁宏写的。他有一首五律,叫《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诗一点也不出名,这两句放在律诗里,也并不出彩。晏几道照搬过来,写进自己的《临江仙》里,一下子成了千古名句,美得不得了。这说明了什么?就这因为这种句子的美质,更接近词的特质美。
词最本质的美,就是宛转流丽,幽微曼妙。你琢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几句,是不是很接近词的这种美?
总体来说,诗境阔,词境深。诗一般情况下可以言志,论道,通禅,说理,甚至调侃。诗的开阔可以表达很多社会生活,词的幽深适合表达细腻幽微的情绪和心境。这种区别是在词体演进中,在其消费功能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体式美感。
当然,后来词体光大,成为和诗一样的抒情言志的诗歌体式,但这种本质的功能性的差别,仍然影响着词的美感样式。像辛弃疾的词,看起来很豪放,但它能不失词的特质美,历来评价极高。有很多豪放派的末流,做不到这点,写词失去了这种幽微曼妙、婉转含蓄的美,结果沦为叫嚣、直白宣泄,这种词就很糟糕了。
由于词的写作对象和功能限制,它的表达是很狭窄的,不涉及更多的其他内容,但就是这狭窄的一点,却无限地深挖下去,把人的最本质的情感体验烘托出来。情感在这里不受外在的道德、政治等等因素的限制,不必象在诗那样,要一板正经的去表达一种意义,而只是深微地去说这情感的体会,向一个纵深面,深到无限。这就是诗跟词的差别。
我们写词,就是要充分发挥词的不同于诗的一面。如果词跟诗一样了,那还要词的这种样式干嘛呢?词关注的就是原来诗歌所未能关注的人的感性生活的那一面。我们知道李白杜甫的诗,都是关注社会人生等”大“的方面,偶尔写自我的性情,也是跟道德相关。词关注的就是个体最敏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把那心中无限缠结,无可名状的心绪,一点点地铺展开来。
宋人为什么热衷写词,导致词的繁荣,就是要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在朝堂上可以一本正经,在家里,在宴会上,在歌舞中,不妨展示人的另一面。词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美感的样式,比如婉约的基调,女性的视角和口吻,柔美的情感等等,都跟这种氛围相关。即使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词体成长的那个历史环境,但凝聚在词中的这些传统,仍时刻左右着现代人去读词和写词。
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一下子还不能全部了解,大家可以在学词的过程中慢慢领会。我再举两个例子。杜甫写过《羌村三首》,第一首最后两句说: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都不敢相信两人相聚居然是真的。你读这句子,感觉很凝重,很深厚,很简练。可是晏几道写《鹧鸪天》的时候,借鉴这个思路,表达出来效果就不一样。最后两句说: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你再读晏几道的句子,多么轻灵宛转,流丽谐美。老杜的两句,放在诗中,是第一等的佳句,若是放在词中,就不符合词的这种宛转流丽,幽微曼妙的美,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