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票房崩了 ·  2 天前  
中产先生  ·  经济体感和温差 ·  2 天前  
中产先生  ·  滴滴道歉,有点心酸 ·  2 天前  
看理想  ·  平安夜,我又想起你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韩浩月 | 作文考试需要标准答案?语文的丰富性不等于胡乱联想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7 07:04

正文

作文考试需要标准答案?语文的丰富性不等于胡乱联想


文|韩浩月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说的是,他的作品入选了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成为阅读理解题的材料,但略尴尬地是,作为创作者,面对老师给出的问题,他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


本着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时代、更新表达能力的原则,近年高考模拟试卷包括高考语文题,开始逐渐淘汰老一辈作家的经典文章,选择一些新作者写作的、在媒体上流行的文章进入模拟试卷或考卷。


面对老师给出的问题,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


这样的做法本意是好的。采用一些新作者、新媒体上的流行文章,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更贴近于当下,在语言组织与表达上更鲜活。可这样一来给学生制造了一个难题,那就是面对新状况,曾经熟悉的“标准答案”不见了。


老舍、鲁迅、朱自清……当他们的文章进入试卷,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掌握“标准答案”的,那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价值、作品的文学含义、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影响等等,都已经基本固定。老师与学生也已经达成了高度的默契,学生在对这些前辈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理解时,十有八九能够揣摩正确,这对于学生拿分很有帮助。


出卷老师都不能够准确地给出精准的理解与标准的答案。


但在新作者大面积进入模拟试卷之后,大家发现以前能够实现共识的“标准答案”,没那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了。这对整个语文教育体系,都是一个冲击。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出卷老师的阅读理解能力,他选择一篇文章进入试卷的标准是什么?他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如果出卷老师都不能够准确地给出精准的理解与标准的答案,那么接下来各地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未免就会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状况。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发生的:一张试卷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考题,“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学生们哪里知道作者的意图,只好乱答一气,甚至从所谓“性格心理学”那里寻找答案,把诸如“开阔”、“深远”、“冷静”、“平稳”等诸多词汇加进了答案中去。扩展开来,把“蓝色”与“心情”相结合,恐怕有上百种理解,每种理解都能找到理由,那岂不是学生的回答只要搭边,就要给打对号?可是阅卷老师在判题时,往往会只按照“标准答案”给的几个选项来打分。


看见窗帘是蓝色的,就说它是蓝色的。


出题与阅卷老师不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哪儿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于是当“蓝色窗帘”的作者亲自站出来作答时,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出现了,作者压根什么心情都没有,他只是看到了窗帘就是蓝色的。


看见窗帘是蓝色的,就说它是蓝色的,是直观表达,也是符合逻辑的表达,这可以当作“标准答案”。除此之外,其它都不算标准答案。可万一作者忘记了写这句话时的状况,或者不太确定当时的心情时,“标准答案”便烟消云散,学生们也就走进了语文的茫茫大雾中,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了。


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试图想钻到一个人的心里,去掌握他的所思所想。


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试图想钻到一个人的心里,去掌握他的所思所想。同样道理,语文考试最难的事,莫过于给学生四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让学生选一个正确的出来。中国语言与文字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语意的丰富性,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背后都藏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不同情境之下,同一个词的指向会五花八门,最经典的例子是:老外参加汉语考试,对“意思”一词进行解释——某人给领导送红包。领导:这是什么意思?某人:没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某人: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真有意思。某人:其实没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一个词都能够让老外交白卷回国,何况让读者去猜测作者的所思所想。


当文章在媒体渠道传播的时候,读者是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进行阅读理解的,没法要求每位读者与作者想得都一样,所谓作品的魅力也在于此,如果一篇文章所有人读了产生的感受都一样,那么这篇文章写得该是多么乏味。可当一篇文章进入了试卷,这就需要出题者慎重考虑,从脑海中去除“标准答案”,在精准理解文章用意的同时,给出一个较为宽泛的答题范围,凡是学生的回答基本与作者意图相同,都可以给分。切忌给出几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让学生挠头,最后只好眼睛一闭“ABCD”随便填一个。


拨开语文的迷雾,去发现语文的魅力。


平常的阅读可以刺激读者产生丰富联想是好事,有益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与观察事物。但出现在语文试卷上的考题,尽量还是不要胡乱联想,不管是出题者还是答题者,都要绷紧逻辑思维和常识思维,拨开语文的迷雾,去发现语文的魅力,寻找到文章的真实表达,这么做哪怕会出现误差,但也是好的。写作与阅读,从来都不是织布般讲究顺滑平整。出于打分的考虑,给出“答案”是可以的,但务必要去除“标准”二字。



-END-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