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一家名为“深度求索”的中国公司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打爆了美国科技圈。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凭借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工具,不仅迅速跻身全球一流水平,更是在迭代到R1版本时,与OpenAI的技术差距已经微乎其微。
甚至在部分技术领域,DeepSeek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ChatGPT,这无疑是对中国AI创新能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然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限制中国的AI技术发展,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全面的AI算力芯片封锁。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深度求索公司是如何做到后来居上的呢?
这背后,有着三大不可忽视的原因。
深度求索的创始人梁文锋,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覃巴镇米历岭村人。
他凭借优异的成绩,17岁时考入浙江大学,于2010年在浙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从这一刻开始,梁文锋就走向了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
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打工生涯,而是与同学一起创立了雅可比投资,一头扎进了金融行业。
在量化投资领域,梁文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创立的幻方量化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国内量化私募的“四巨头”之一。
正是这份在金融领域的成功,为梁文锋积累了雄厚的财力。
2023年,他宣布成立深度求索公司,正式进军通用人工智能领域。
凭借着幻方量化的资金支持,深度求索在AI大模型研发上得以大展拳脚。
这种“不缺钱”的底气,让深度求索在算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专注于算法和模型的优化,而不是盲目堆砌算力。
去年底,DeepSeek发布了V3版本,首次跻身全球一流水平。
但当时,与OpenAI、DeepMind等巨头相比,DeepSeek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DeepSeek就迭代到了R1版本,与OpenAI的技术差距已经微乎其微。
这一飞跃的背后,是深度求索团队在算法和模型上的不断创新和优化。
他们采用了MLA(多头潜在注意力)和MoE(稀疏专家混合模型)等先进架构,通过数据蒸馏和算法优化等手段,大幅度降低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
据官方披露,DeepSeek R1的训练成本仅为GPT-4o的十分之一,而性能却与之不相上下。
这种高性价比的AI模型,无疑为全球AI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美国的AI算力芯片封锁,中国AI企业并没有选择退缩或屈服。
相反,他们迎难而上,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深度求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美国的封锁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AI企业的算力资源,但也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算法和模型的优化。
正如梁文锋所言:
“我们不是有意成为一条‘鲇鱼’,只是不小心成了一条‘鲇鱼’。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做事,然后核算成本定价。”
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成本的严格控制,让深度求索在AI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美国的封锁,还加速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
贸易战加速了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长期来看可能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深度求索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