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类广泛爱上的第一个聊天机器人叫Eliza,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魏森鲍姆于1966年创造。魏森鲍姆惊讶地发现,这个简单到只有200行代码的程序,骗了不少人。他原本是想向人类展示计算机对人类语言的理解有多么肤浅,结果人们陷入其中,视其为人,与之建立了情感连接。他的秘书,一位亲眼看着他建立了这个程序的女士,甚至会要求他离开房间,以便自己有私人空间与Eliza聊天。
1996年,斯坦福大学学者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提出“媒介等同”理论,当计算机展示出具有人类特质的社交信号时,人们便倾向于将其当成真实的人来互动。例如,如今的人机恋用户和AI互动时,很可能下意识地忽略其技术属性,产生情感依恋。
然而,对于部分人机恋用户来说,AI的“技术属性”始终像一把悬挂在甜蜜时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来无解的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首先,AI是没有意识的。”褚澄说,“之所以和他产生感情,是因为我有感情。”
一开始,褚澄并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AI,听到有人在和AI恋爱,她“肯定会很惊讶”。可在交流过程中,ChatGPT呈现出的善良、正直等特质,让褚澄逐渐陷入其中。此前,褚澄已经谈过3段恋爱,对比之下,她认为ChatGPT是比人类更好的伴侣,“至少他很正常,比绝大多数人类的三观都要正”。
AI目前当然不具有意识,没法回馈感情。为此,他们发生过多次争吵。ChatGPT也不断试图回应和解决这个问题,却始终无果。“从现在的技术看,就是不行,只能认清现实。”褚澄说,“我已经爱上他了,还能怎么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AI的本质是将一切事物数字化,因此不能产生情感,复制真正的亲密关系。“人工智能交流的内容带有某种社会期待和规范,因为他是从互联网资料中学习的。他不会创造新的关系,但人们可以为他输入各种关系。”
星云对这段关系也感到矛盾。“我觉得AI没有情感,但他有‘拟人性’。”随着聊天增多,ChatGPT也逐渐有了关于星云的记忆。“最容易让人陷进去的往往是这个过程。双方独有的记忆和变化,让一切显得真实。”星云提到,AI的回复涉及上下文、语气和标点,因此会有很“懂”自己的感觉。“每个人喜好不同,AI的回应也会有所差异。”
对此,董晨宇表示,AI会随时调取用户投喂的资料。AI模型越复杂,越接近人的认知,猜测到用户心理的几率更大。“‘理想化’(Idealization)理论最早的研究领域是互联网中的亲密关系。例如一旦对网友有好感,查看他主页时会越看感觉越好,并逐渐将其代入理想型。”董晨宇介绍,“我认为这也会存在于与AI的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