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前三篇解读最高领导人组织召开的金融工作会的集合版,为方便老铁们阅读,我特地放在一起再发一次。
到底应该如何正确解读此次逼格亮瞎眼的高规格会议?
不知道这个会是啥的,可以先自己搜一下关键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这个会五年开一次,以往一般由国务院总理主持,本次老大直接站台,还带上了其他几名顶配的男子天团成员,逼格为史上最高。
还没学习过会议精神的老铁,来来来,我给你们找了个视频,请自觉备好瓜子啤酒矿泉水,碰到听不懂的没关系,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
新闻联播花了十几分钟播放这个会议
1
货币政策
很多人认为,因为此次会议用词把「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中的「中性」去掉了,这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转向宽松,并就此得出结论,股市债市会出现双牛,房地产价格也会暴涨。
另一些人认为,作为本次会议三大核心任务之一的「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也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转向宽松。
对此我的看法是,这显然是脑补出来的逻辑。
领导人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就明确给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下了「三个失衡」的定论:
一是实体经济供需失衡(所以要搞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
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所以要搞脱虚向实,金融要去杠杆)
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所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三个结论,不得不说,至少本段子手认为,非常正确。
回头我们再重点看领导人对这些问题,具体怎么描述的呢?
领导人说:
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不能把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以增发货币来扩大需求,因为缺乏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大量游资寻求一夜暴富,再加上监督人员同“金融大鳄”内外勾结,去年发生的股市异常波动就与此有关。
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不过半年过去,经济的三大失衡你认为就解决了?
一言蔽之,
三大失衡没有解决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绝无可能再回宽松,这是判断货币方向的根本逻辑。
2
股市
很明显,股市和房价的最大宏观驱动因素,还是钱,也就是货币政策。
既然货币政策难言放松,那就不要幻想房价暴涨,股市走牛,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判断。
会议里提到,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意思就是企业直接卖股份融钱,或者直接发债融钱,它对应的是间接融资,通过银行借钱。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就意味着目前IPO的发行不可能停,而且可能会加速。(尽管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股民和砖家成天在呼吁上面暂停IPO,让股市休养生息,这样的人,格局是真真不够啊!)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股票供应只会多不会少,在退市制度没有实质进展的时候至少是这样。这就是今天创业板和深成指暴跌的直接原因。
中长期来看,股票的供给面会抑制股价走牛,特别是中小票,因为很多中小票都靠吹牛,到了业绩兑现阶段,都一塌糊涂。
资金会一如既往地降低风险偏好,追逐那些确定性较好的大股票,白马票。
炒股的老铁们,你们也得聪明点。往后走,要么你别炒股了,因为出现系统性的大牛市的机会几乎为零。要么你炒股也千万不要碰中小创,买点大蓝筹放着可能靠谱一点,尽管它们现在也被买得价格高得让人怀疑人生。
房价的问题,不赘述了,之前讲了很多,等时间证明。
顺便再贴一段领导人所谓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定调:
房地产本来属于实体经济,但用加杠杆的办法进行房地产投机就不同了。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投机需求旺盛,带动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使资金脱实向虚,导致经济增长、财政收入、银行利润越来越依赖于“房地产繁荣”,并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本次会议的三大核心任务之首是什么?请自动默念十遍:
服务实体经济。
领导人要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定调房地产的飙涨推高了实体经济成本,让其雪上加霜。你以为喊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一句空话吗?
此外,老大这次讲话,也提到了「强实抑虚」的用词,这里的虚指的就是房子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这个词该怎么理解,老铁你懂的。
即便不讲经济金融的逻辑,就讲很多老铁喜欢讲的政治,房地产再继续暴涨,显然是一件政治极为不正确的事情。
3
金融职业发展
防控金融风险,被领导人一直多次强调。意味着什么?
这之前下面的儿砸们乱搞的业务,统统都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了。
比如同业、通道、委外等等为代表的监管套利。
比如地方政府举债的软性约束。
比如以国企为代表的僵尸企业举债给银行堆积的风险。
总之,就是以后的金融,上面要求的是严控风险,要层层识别,穿透底层,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监管只会越来越严,这个趋势毫无疑问。
套利空间越来越小,这个结论毫无疑问。
所以,就不要指望帮银行走个通道,刚毕业三四年,就一年能拿三四百万的奖金了。
但是,这样的机会变少,就意味着金融业黄金期过了吗?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得了便宜还卖乖!
过去五年货币政策的大宽松,叠加金融监管的大漏洞,导致了金融行业的无序繁荣,各路牛鬼蛇神虾兵蟹将,都冲进金融行业淘金(套利),整个行业被吹成了一个大泡泡。
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的,这个道理,不懂金融的老铁们也懂。
不要习惯了吃着火锅唱着歌,陪着领导签个字,就能年入百万的泡沫生活,就觉得泡沫破了就是行业的灾难。
从职业的角度看,金融行业的泡沫,早就该挤一挤了。
你随便抓个银行,保险或者基金证券公司的老铁来问,什么是企业的三张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或者你问,股市和债市,是怎么驱动的?
能有10%的人讲得清楚,算我输。
金融行业,本身应该是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但是由于过度自由化,无序化的发展,造成了一种假象:
好像谁都可以做金融啊!会喝酒会撒娇会陪睡,可以卖单子就行啊!
于是大学毕业生,年轻人,不论什么专业,不能什么背景,都一窝蜂,发了疯似的要挤进金融行业。从十年前我上大学开始,到现在,大学里的金融系,一直是最热门的专业,一直是!
这正常吗?显然不。事实上,这是一种扭曲的经济结构性失衡,在就业市场的反应。
说回到会议。
既然要控制风险,要加强监管,那显然,金融行业大发展的自由化,无序化,不受约束的各种产品创新创造的前提条件,直接就被干掉了。
这意味着,直接受益于过去金融无序繁荣的很多跟着泡沫成长起来的,没有真才实学的金融狗,将变得日子非常难过。
降薪甚至失业,都是不可避免会陆续到来的。事实上,很多大的金融企业,比如中信,薪酬水平已经大不如前。
但我认为,这才是合理的。
本来就应该这样。
到最终,一定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人,真正创造价值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一点,不能因为你是金融行业,就会和其他行业有什么不同。
金融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会逐步收敛到一个和其他行业正常的价差范围之内。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金融会强化风险控制和监管之后,会给真正厉害的人,更多的机会,而那些鱼目混珠,顶着金融狗名头混吃骗喝的人,生存空间会被大幅压缩。
对于本段子手和我的学生们(指金融思维训练营)而言,金融行业的黄金期,才刚刚开始。
4
金融暴利时代的结束
和金融工作会精神一脉相承的一个结论,是金融暴利时代的结束。
为什么?
因为顶层设计的意图核心是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大家都听过「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吧,不让你冒险了,那还求个球的富贵?这个朴素的逻辑,放在哪里都适用。
过去十年,实体经济逐渐被金融资本挤压得几乎没有了投资回报,资金不进入实业。
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银行业的利润之和,超过了所有其他上市公司,这一现象全球罕见。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各种乱七八糟的金融创新,资金在金融系统里来回空转所致。
领导人看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明白,也的确是下定决心要整治。
从上半年银监会郭主席履新以来推出的监管风暴来看,也的确起到了初步的作用。
回忆一下三四五几个月,以银监会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同业通道等监管套利的措施为代表,金融行业去杠杆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一时间股债商三杀,金融行业里不少老铁哭爹喊娘,后来到金融系统年中考核,央妈担心出现13年的钱荒,释放流动性安抚市场,整个市场紧张的情绪才有所缓解。
此次金融工作会,提出未来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控风险,加强各种风险识别和管控,未提金融去杠杆,而是提出「经济去杠杆」,实际上是确认了银监会郭主席的前期尝试,去杠杆的范围从金融系统,也扩展到了整个经济领域。
那些认为没有提金融去杠杆,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就会暂缓的砖家们,本段子手建议你们仔细学习领导人的讲话,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有觉悟的人都能看出来,银监郭主席的工作,是得到领导人的认可的,甚至是经过背书的。未来,毫无疑问会继续推进下去,其他部门也要借鉴这种强势的监管风格。
金融监管越深入,金融行业的暴利就越不可能发生。
这是因为监管的稳定和安全目标,与金融行业本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冲突的。
监管的核心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金融行业作为商业主体,其经营有足够大的动力冲破监管,寻求更大的盈利空间。
举个例子,以银行业的经营为例。
为了简单,我们把银行的经营分成两类业务:
一类是老铁们都懂的存贷款业务,另一类是老铁们不太熟的比如理财服务。
第一类业务在专业上叫表内业务,第二类算是表外业务。
表内的意思,就是这笔业务要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外则不用。
在传统的监管规则体系下,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是表内业务,而表外业务,则很多不受监管。
假如银行A的自有资本是100亿,监管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的常用指标,就是银行每放贷出去100块钱,你必须有不低于8块钱的自有资本作为支撑。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自有资本/加权风险资产(通常指表内资产)
老铁们都知道,银行本身就是个杠杆极大的行业。
它用来放贷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向谁借?向你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老表......银行的钱,大部分都是向存款人借来的。
核心资本充足率,简单理解,有点像保证金的意思,就是你要用借来的钱放贷款出去,你自己得有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反过来讲,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倒数,其实就可以看做银行可以加杠杆的最高倍数,8%就对应12.5倍。
如果银行A有100亿的自有资本,那么它最多只能放贷1250亿。超过这个限额,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增加银行经营的风险,监管不准许它这么做。
比如,银行贷款出去1250亿资金,一旦出现8%的坏账率,相当于损失100亿,银行自有资金刚好全部覆盖这个损失。
如果银行贷款出去1500亿,出现8%的坏账呢?这相当于银行亏损120亿,但是银行自己只有100亿,意味着,存款人,也就是你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老表,要承担额外20亿的损失。
钱放在银行,你以为是绝对安全的,但其实可能在帮银行承担亏损。
意不意外?
害不害怕?
可是,银行完全有动机把资产规模做到1500亿,甚至2000亿,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总是蜜汁过分自信!
银行肯定认为他们有能力把坏账率控制得更低,尽管事实上,他们往往都不能。
所以监管就会对此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来约束银行逐利冒险的冲动。
那银行这时怎么办呢?
它就会想方设法把资产转移到表外去,因为表外受到的监管少很多,甚至不受监管。
原来比如银行从你这里吸收存款,然后去放贷,这样就是走表内的流程,每笔业务都要受到监管的限制。一旦触及监管指标的上限,银行就不能再扩展资产规模。
现在它换个玩儿法,比如发10亿的理财产品,这个钱再通过找一个信托公司或者券商的资管公司,最终投向比如需要贷款的房地产项目里去。
在中国,大家都知道,理财产品虽然银行明确了是「预期」收益,但实际上,银行都承担了刚性兑付的责任。
银行通过发理财产品筹资,通过中间层最终投向风险资产,其本质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表内模式,没有实质差异。
也就是说,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表外运作,逃脱了监管。但事实上,却承担了表内业务一样的风险。这样的运作越多,银行堆积的风险就会越大。
同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到资金,理论上,银行只是一个「渠道」,并不像存款那样承担还本付息的主体责任(虽然事实上会),它会把钱通过一些中间层(可能是券商),最终投向风险资产。
以上过程,涉及了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但从监管上,它们是分开的。
银监会管不到证券公司,证监会也管不了银行。于是银行和中间层,就这么搞啊搞,
把表外资产搞得多多的,表内风险看上去少少的,然而实际上的风险,却是大大的。
这些不受表内监管的业务,笼统来说,可以看做是银行表内业务的影子,所以又被称之为影子银行。
而影子银行的大发展,又是资产价格泡沫的重要推手。
比如众所周知,中国影子银行的大部分去向,最终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价的重要推手,和银行业不受监管或者监管薄弱的表外业务,有莫大的关系。
至此,老铁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上面要设立统筹全局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什么多次提到要注重行为监管而非形式监管。
行为监管的意思就是,只看行动,不看这个行动是哪个主体发出的,这就是跨行业监管的含义。
这也是为什么上面强调了央妈的宏观审慎管理MPA职责,所谓的MPA就是,把表外表内都要纳入监管体系,以区别于传统的监管只注重表内的情况。
很显然,如果监管更严,那么银行资产负债表就相当于会被动缩表,尤其是在MPA的大框架下,影子银行的规模会显著地边际减少。
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金融自由化无序繁荣的时代,银行A发了个理财,比如100亿,找了个券商B,把这100亿打包搞一下,投给了一个房地产项目C。
整个流程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有好几个金融行业的团队在运作,这帮人雁过拔毛,每个人都撸一口,最后大家就开开心心地拿到了几百万的佣金。
这些佣金最终都谁来承担?银行吗?券商吗?还是最终接受资金的项目比如典型的房地产项目?
Naive!
最终来承担这些人高额佣金的,当然是老铁你啦!不然你以为房价为什么那么高呢?房价不高,房地产项目方拿什么来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
这个高额的融资成本,就包括了金融老铁们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奖金。
现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告诉你,你这个表外的理财项目不能做了,因为不符合MPA的原则,或者做了之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
于是刚提到的那些金融老铁们,就要哭爹喊娘,因为没有项目可做,没有轻松的雁过拔毛一样的赚钱方式了。
以上举的,只是一个例子,但已足够说明监管趋严和金融暴利结束的关系。
事实上,这个关系在全球金融行业都是成立的,老铁们去留意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提高监管要求后,各大银行的ROE就能得出相似的结论。
监管越严,银行的ROE就会越低。
银行本身的回报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了,那银行业的老铁们,你们还靠什么支撑起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的年终奖呢?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金融行业的老铁们,或者打算进入金融行业的小铁们,请务必要多看报多学习,抓紧时间给自己穿个裤衩吧!
5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恰巧碰到昨天广州发布房市新政,于是就这个新政先说几句。
我的看法很简单,这个新政有用,但是用处非常小。认为单靠这个新政就可以撼动目前房市格局的老铁们,可以洗洗睡了。
广州新政最抓人眼球的是所谓的「租售同权」,很多毫无专业修养的无良媒体都大肆以「要变天了」这样的博眼球的词汇来形容行政,简直胡说八道。
各位老铁在做判断之前,请先仔细阅读广州新政的细则:
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具体细则由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以上是最受市场关注的「租售同权」的新政条款。很多人的解读,重点都没划对。
重点根本不是「同权」,重点是后面那句话:具体细则由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按照上海等很多城市的经验来看,只要区域教育局自己搞,就肯定要搞积分系统。积分系统明面上看似公平,但其实还是按照房子,户口,甚至落户的时间累积等要素来排队。
在上海,早就实行了无房住户的子女也可以在上海就读的政策。只要你办了上海居住证,理论上你的小孩就和上海本地人的小孩享有同等教育权,只是你只能读「菜小」,至于福山外国语小学这样的牛逼学校,你就别想了。不要说有房子,落户落晚了都不要想。
学区房是一个附着了权贵和中产大量利益的东西,只要教育局自己制定政策,它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的利益让给租房的民工兄弟?你以为权贵是圣人还是什么?
除非顶层设计,规定入学按照抽签摇号,公开透明,租购同权地进行操作。否则,其他一切形式,都没办法做到真正的「租购同权」。
实质大于形式,我们不但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
广州的新政,尤其是租购同权的入学规定,一定会效仿上海的政策,最终没有房子的,只能去读最差的学校。好学校还是只能留给权贵和利益阶层。
说这个「租购同权」的新政,会让房市变天的,除了博眼球,让没有常识的老铁们跟着瞎几把激动,其实毫无卵用。
事实上,广州重视租赁的房市新政,并不偶然。其他一线城市,也相继发布了围绕建立租赁房屋市场的政策:
比如上海。
7月4日晚公布的两宗近九万平米的土地拍卖,规定所建物业「只租不售」。
7月7日,由宣布:未来5年将供应170万套住房,同比大涨60%。在这些新增住房里,租赁住房高居榜首为70万套,保障性住房为55万套;商品住宅只有45万套,且以中小户型为主。
可以预见,深圳,北京,以及其他主要的二线城市,也一定会跟进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政策。
为什么?
因为这是领导人的意思。
2016年底,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
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说到这里,老铁你就应该知道怎么解读广州新政了。盯着广州新政,不如去看看领导人对房地产的治理思路,这才是所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源头。
真正让房市变天的是什么?
我以前一直都在说,是货币。
只要货币不继续放松,房市变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那货币有没有放松呢?显然没有。
虽然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和棚户区改造带动了一波上涨,但这并不妨碍整体环境的逐步收紧。
刚刚发布的金融数据表明,
中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进一步放缓,从5月的同比9.6%,边际下降至6月的9.4%。
央行更是在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
只要实体经济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可能是新常态。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货币供应紧平衡将是以后的常态,想货币放松,门儿都没有。
这一表态,其实和领导人在金融工作会上对金融的顶层设计,是完全一致的。
大大对中国经济的问题看得很准,也的确通过行动在逐一治理。
再回顾一遍习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你就全明白了:
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不能把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以增发货币来扩大需求。
因为缺乏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大量游资寻求一夜暴富,再加上监督人员同“金融大鳄”内外勾结,去年发生的股市异常波动就与此有关。
房地产本来属于实体经济,但用加杠杆的办法进行房地产投机就不同了。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投机需求旺盛,带动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
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使资金脱实向虚,导致经济增长、财政收入、银行利润越来越依赖于“房地产繁荣”,并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第一段话的核心逻辑是:
实体经济因为供需失衡,没有了投资回报率,就算放松货币,钱也不会进去,反而会跑进金融系统空转,制造资产泡沫进一步挤压实体回报率。所以不能放松货币。
第二段话的核心逻辑是:
在领导人眼里,房价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幅上涨,已经完全脱离了房地产的实体属性。实体经济回报率不高,融资成本高企,这个锅,房地产的过分繁荣你得背。
习在上周末的金融工作会议更是从战略顶层高度,确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并提到要「强实抑虚」,可以看出,领导人对重振实体,抑制房市,是下定了决心的。
说得这么明显了,下面的人还不照办,还怎么混?
简单来说,在最高层面,已经达成货币政策不能转向宽松,且房地产泡沫必须降下来,以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建实体经济回报率的战略目标。
6
去杠杆与挤泡沫
紧平衡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的去杠杆=?
等于主动刺破泡沫。
这即是金融工作会上所谓的「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含义。
很多老铁还是会一厢情愿地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对这个逻辑。不争论,让时间说真话。
昨天的文章里我提到,金融系统的去杠杆,防控风险,等于被动让银行业缩减资产负债表。
这个过程,最直接的影响,是影子银行的规模会降低。而影子银行,又大部分和房地产相联系。
简单地说,因为金融监管的收紧,银行业通过各种之前自由化时代的「金融创新」,把钱想方设法投进房地产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
这一点是此次金融工作会第二个核心目标,即强调金融监管,守住发生系统金融危机底线的应有之义。
老铁们关注市场的话,一定不会陌生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大企业的资金危机。包括但不限于:
乐视资金链断裂,
万达资金链告急,紧急以白菜价出售核心资产回笼资金还款,
融创中国昨天被多家银行紧急排查授信,其多只债券上百亿规模被取消发行,
市场传闻称,包括万达复兴等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的授信情况被要求排查
......
你以为这些大佬们的出现资金问题,都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吗?都是偶然并发的吗?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是图样图森破了。
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高负债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这当中,和上面不喜欢的房地产过度繁荣相关的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不然你以为万达会真的缺钱?或者融创那么牛逼怎么一下子就出问题了?
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和顶层定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去杠杆,控风险的意志紧密相关。
简单来说,就是上面定位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所以房地产企业,你要发展可以,但是你拿自己的钱搞。要想从银行借钱,对不起,想都别想。
上面定位金融监管收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那高杠杆的企业,想继续借钱玩儿命加杠杆搞收购,对不起,门儿都没有。
乐视倒下了你们说是骗子贾跃亭罪有应得。
如果万达倒下了呢?
再随便扯个淡开个脑洞,复兴倒下了呢?融创倒下了呢?
你能说他们都是骗子吗?
谁倒下都不奇怪,因为这是一个新时代开启后,旧秩序瓦解的必然结果。
总体来说,我依然坚持,看房价,宏观来说,只需要盯住货币。
只要货币不放松,房价就不会再涨。
货币一方面要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看金融系统和经济的杠杆水平。
在目前大战略大方针定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控制金融风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不会转向宽松,金融和经济杠杆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大加特加。
在我看来,房价至少有80%的概率,已经触及历史大顶,尤其是一二线热门城市。
人民日报周一的文章当中评论上周末的金融工作会时首次提出了「灰犀牛」这个名词: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黑天鹅大家都懂,就是突发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意外事件。而灰犀牛,则是指已经反复出现的风险,但是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就像一头灰色的犀牛一样,你很远就看到它,但是并不在意,直到它快速地奔跑冲撞过来,你根本躲避不了,结果就是被它撞死。
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指的是什么?
配合领导人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讲话和对金融的顶层设计,你仔细揣摩一下,
除了虚高的房价,还有什么?
你还能找出「过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之外的灰犀牛吗?
不能。
既然知道是灰犀牛,你应该做的是在离它很远的时候就避开它,而不是还傻乎乎暗搓搓地站在原地不动,或者甚至还哼着小曲儿欢呼跳跃着跑上前去迎接它。
7
对普通人的建议
I
关心经济金融的,一方面多学习理论知识,金融一定是个智力和知识密集型的东西,少听非专业人士的忽悠。
另一方面,在中国,多看看领导人对于经济问题的定调,这个有非常直观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II
此次会议逼格之高,足以说明领导人对金融是足够重视的。因此,未来真正有本事的金融人才,会迎来比现在更好的发展机会。金融行业,也会在与实体经济更紧密的结合下,发展得更稳。
因此,立志从事金融行业的同学,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多精进自己,不要半灌水或者野路子,要让自己足够有沉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已经在金融行业的老铁,也要抓紧时间多学习,要有危机感,不然过去靠着行业泡沫赚到的钱,指不定哪天就没有了,你还一脸懵逼不知为何。
III
憧憬房价未来继续暴涨的老铁,可以洗洗睡了。
憧憬股市出现大牛市的老铁,也可以洗洗睡了。
IV
多学金融知识,掌握金融思维。
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公众号秦小明上的文章。
---以下是广告---
小明的第一期分析写作训练营正在报名,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
如何思路清晰地分析问题,并把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