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民经略
近日,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的爆火,让“
科技六小龙为何没有诞生在深圳”
之说频频刷屏。
曾记否,七八年前,坊间最为热议的当属“BAT为何没诞生在上海”、
“上海会否沦为环杭州城市”
,但拼多多、小红书的崛起早已为上海扳回一局。
无独有偶,几年前,
“大国博弈炸出深圳粤海街道办”
也曾登上热搜,如今深圳依旧是本土企业被所谓“实体清单”关注最多的城市之一。
这是无声的加冕,也是科技“含金量”最为直观的试金石。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以全能创新为己任,云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
科技“四龙头”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几乎所有前沿赛道都有布局。
某种程度上,
深圳相当于“杭州+苏州”的结合体
,集杭州的数字经济、苏州的先进制造为一体,融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苏州的开放精神为一身。
中国未来的科技突围战,不是一城一地之事,离不开北京的基础创新,也需要杭州的尖兵突击,更需要深圳的全能创新、协同创新和共享创新。
01
为何说深圳相当于“杭州+苏州”?
了解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要看其战略定位、产业结构、创新动力和企业实力。
根据最新批复的各地2035总规,深圳拿下了独一无二的
“全国性经济中心”
和
“国家创新型城市”
,被赋予“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核心功能。
杭州、苏州均作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而存在。不过,杭州揽获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苏州则是
“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
定位之别,亦是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创新动力、发展模式、战略地位之别。
其一,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是杭州数字经济+苏州先进制造的结合。
杭州是数字经济的领跑者,但高端制造相对薄弱;苏州在工业上与深圳、上海齐头并进,但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相对欠缺。
深圳则是少有的集两者为一体的城市,既是中国工业第一大市,也是仅有的两座万亿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城市之一。
目前,全球70%左右的消费级无人机、50%以上的工业无人机,全国1/5左右的新能源汽车,1/4以上的手机、1/6左右的集成电路、1/8以上的计算机整机都产自深圳。
其二,从创新实力看,深圳GDP只有“杭州+苏州”的7成,但
研发支出、有效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均超过“杭州+苏州”的总和。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236亿元,超过上海,接近“杭州+苏州+南京”的总和;
从创新强度(研发支出/GDP)来衡量,深圳2023年研发强度高达6.46%,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而杭州不足4%,低于苏州、西安。
科技创新,要投入更要回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可作为衡量指标。
截至2024年底,深圳有效发明专利达35.8万件,超过“杭州+苏州”的总和;当年PCT专利申请量1.59万件,超过“上海+杭州+苏州”的总和。
其三,从创新型企业来看,深圳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科技“四龙头”,也有不计其数的中小科技企业
,形成协同共进的创新“雁阵”。
数据显示,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高于上海、杭州和苏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95家,独角兽企业34家,均相当于“杭州+苏州”的总和。
说起深圳,除了科技“四龙头”外,还有平安、招行、中兴、立讯精密、顺丰、欣旺达、欧菲光、迈瑞、华大基因等耳熟能详的龙头企业,集中于信息科技、通信制造、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杭州,除了阿里巴巴、吉利、海康威视以及港脱颖而出的“科技六小龙”外,还有荣盛控股、物产中大、恒逸集团、杭州钢铁、富冶集团、杭州银行等,集中在数字经济、汽车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
这种差异,植根于产业机构、创新禀赋、发展模式之中,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02
深圳VS杭州,谁是科技创新领跑者?
无论深圳科技“四龙头”,还是杭州科技“六小龙”的诞生,都有一些共同点:
尊重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呵护“大胆资本”的耐心政策、“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政务意识、“来了就是深圳(杭州)人”的开放氛围……
不同之处在于,
深圳是全能型创新城市
,以产业创新为主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共享的网络效应。
杭州则是细分赛道单兵突击、异军突起的典型
,大学大所与科技企业形成互动。
换言之,
深圳
拥有一批在市场巨浪反复捶打磨砺的
科技企业“军团”
,成为大国博弈全方位的坚实
“盾阵”
;
杭州
则有一批敢于冲锋陷阵的创新
“尖兵”,
在细分领域形成突围之势。
先看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有先进制造又有数字经济,既有硬科技又有软科技,既有基础创新又有应用创新,产业体系相对健全,前沿赛道布局更为全面。
过去40多年来,深圳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起家,到上世纪90年代开启高新产业转型,再到近年来向着制造迈进,形成了相对齐全而庞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深圳坐拥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4大万亿级、4大5000亿级产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领跑之势。
不过,深圳最大的短板在于知名
大学相对匮乏
,但优势在于科技企业云集,企业创新形成了强势补位。
如今,
企业贡献了深圳90%以上的创新成果
,企业研发支出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与其他研发机构相比,企业的市场敏感性更强、国际化水平更高、竞争意识更为突出、产业转化率更高、创新动力更强。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华为、腾讯占据研发投入榜前2名;
欧盟执委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
华为、腾讯是唯二进入前20强的中国企业
——分别位列榜单第5位、第19位。
正因为产业体系健全、创新主体多元、科技企业众多,深圳的创新不会局限于某一个产业,抢滩的也不是单一热门赛道,而是整体布局、重点突破。
从人工智能到算力芯片,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从生命科学到智能装备,可谓无所不有。
再看
杭州,长期被“电商之城”标签环绕的杭州,为何能在人工智能上抢得先机?
20多年前,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杭州选择了信息化优先的发展路径,以电商为起点,逐步成长为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不仅如此,杭州坐拥
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
等众多一流创新平台,加上浙江人天生的创业精神,以及依托本地大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从而在细分领域有了不乏一线城市的竞争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科技六小龙”三家的创始人,都与浙大有关;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虽是广东人,但在浙大求学的经历,最终促成其在杭州创业。
在这方面,深圳面临“大学资源紧缺”的短板,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这些年从深圳到广东,无不在拼命建大学、建实验室,就是为此而来。
与深圳不同,
杭州的短板在于制造业。
由于过早“退二进三”,杭州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完善,但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过于薄弱,导致科技创新难以辐射更多领域。
数据显示,杭州2024年工业总产值不到2万亿、增加值约为5000亿元,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5%左右,而深圳工业总产值高达5.4万亿、增加值超过1.2万亿,占比33%以上。
因此,深圳亟需补上大学大院大所的创新短板,发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的双重优势;
杭州则要补上“制造强市”的短板,让数字经济迸发更大的增长动能。
03
深圳是否错过了人工智能革命?
“科技六小龙为何没有诞生在深圳”之问,指向的是人工智能革命。
深圳的新兴产业布局,虽然不局限于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同样是领跑者,且更具厚积薄发的潜力。
目前,深圳聚集人工智能企业超2200家,产业链覆盖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
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指数top30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城市榜单,深圳双双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在企业方面,根据IPR daily发布的专利榜单,
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五大企业,深圳占据三席,包括腾讯、华为和平安
。
其实,人工智能领域,深圳不只有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也有以
元象科技、优必选、兔展智能、影石科技、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
为代表的高成长型企业。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全球首次实现双足机器人无保护野外徒步的逐际动力,国内DPU芯片领域唯一独角兽企业云豹智能……都诞生并成长于深圳。
同样布局人工智能,深圳一大特点在于,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形成广泛的
产业协同、相互赋能
效应。
深圳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通信制造、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更易相互赋能,在当前国家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行动中,可谓抢得先机。
在大模型领域,深圳也是全面开花。
既有腾讯、华为对通用大模型的持久投入,也有比亚迪整车智能化架构璇玑AI、迈瑞与腾讯合作的“启元”重症大模型、天虹携手华为云打造的百灵鸟AI大模型等垂直大模型。
第二大不同,深圳不只聚焦于大模型,而是全产业链覆盖,
直面最难啃的领域,致力于解决最底层的“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