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科创板T+6后热度继续向好,收益跑赢全球大类资产。
1)科创板指(按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15%)第二周累计涨幅28.5%,日均换手率41.3%,日均成交额283.5亿元,呈温和放大趋势,存结构性分化;2)中美关系变化波澜再起,科创板增量市场“优越性”凸显,超额收益远优于其他全球大类资产;3)对A股存量短期分流有限,弱市下“映射”效果大幅弱化。
第二,受制度红利、稀缺性溢价与流动性溢价三重因素影响,
科创板整体行情维持高位平稳,博弈因素占优(换手率与个股涨跌幅相关系数最高),基本面因素相对弱化,
科创板当前PE(TTM)维持70-80X左右,涨幅居前个股与存量主题板块(如OLED、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一定良性联动。
第三,
融券余额日趋放大,但受首批战配比例较低、转融券期限错配等因素约束,做空空间有限。
截至8月1日,科创板融券余额提升至20.4亿元,占两融比例达43.3%,较存量市场而言空方发挥了更强作用。
第四,
流动性由首周“供小于求”转为次周“供大于求”,中户和大户依然占据主导,但机构参与比例出现提升苗头。
截止8月2日,机构主动买入和卖出占比提升至15.0%和15.3%。
第五,
科创板第二批3家发行进行时,与首批打新对比:
1)打新博弈日趋激烈,有效报价区间范围收窄,主承销商投价报告“定价锚”效应增强;2)超额认购倍数和超募率有所提高,或将压缩一二级市场价差,但仍需综合考虑第二批新股上市交易供需情况;3)科创板对上市企业包容性增强,静态市盈率等单一估值方法日渐式微,参考价值弱化。考虑中报补交材料,
我们对第二批发行节奏做出两种可能性预判:
1)情形一:8月中下旬发行3家作为第二批,9月初发行第三批;2)情形二:8月底或9月初集中发行10-15家左右。
第六,
后市预判:
首批高位震荡向结构分化推演,第二批打新“赚钱效应”仍在,破发同样难以出现。
参考创业板经验,创业板第二批新股发行仍然存在一定稀缺性,首日平均涨幅达45%(较首批106%首日涨幅大幅降温),创业板3个月第四批出现首家破发。科创板第二批打新收益取决于发行节奏(假设情形一,首日涨幅大概率超预期)和资金供给,随着发行步入常态化,未来破发将主要取决于新股定价估值偏离程度和二级市场活跃度,首日换手率可作为观测指标。
第七,
监管信号初现,需警惕后续交易风险。
根据上交所,本周科创板发生4起异常交易行为(拉抬开盘价、开盘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和连续竞价阶段拉抬股价等),上交所对此及时采取了书面警示等自律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