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久不见!第6期《倾听基本功打磨营》近期即将与大家见面啦!添加文末课程小助理回复“倾听”,上线第一时间获取课程信息。通过下面这篇文章,一起回顾一下过往课程中的经典瞬间。曾奇峰老师有很多曾氏名言,其中有一句关于成长的,是这么说的:“成长的路上总是尸横遍野。”
意思是一个人要成长,需要在心理上与很多人分离,甚至要跟过去的自己分离。前行的路上需要不断抛弃曾经的客体,这种抛弃从象征意义来看就像杀死了曾经重要的那些人一样。因此说尸横遍野。
有人说第一次听到这个描述时很受触动,凭空生出一种悲壮的感情,也很期待自己的内在有“杀死”和“抛弃”的力量,扯下一层皮肉脱胎换骨般向前走去。
触动完了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依旧是一地鸡毛,时而充满勇气,时而泄气干瘪。
这是一段铺垫,为了引出今天的主菜。
在《倾听基本功打磨营》里,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版块,是邀请学员扮演来访者,讲述几分钟自己的困惑,授课老师会带着学员一起来听这位来访者的困惑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将要叙述的来访者,正处于成长议题的矛盾中,在充满信心与恐惧担忧中来回摇摆。
本文节选了付丽娟老师在课程中的现场倾听示范,一方面能看见来访者谈论的困惑本质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能展示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触动人心的美感。
听到了什么?
这段访谈,是与成长有关的议题。
来访者说自己很矛盾,正处于较低落的状态里。在很长的时间跨度里,反复体验着时而信心满满,时而又信心全无的感受。在信心满满的时候,做出了一些成绩,自认也是个有一定能力的人,但自从开始想要在咨询专业上更进一步时,很多恐惧和担忧就冒出来了。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
想要做知识输出,写一些文章,又担心自己说得不对写得不对,担心有负面评论。来访者处在想要做些事,又因为恐惧和不自信卡在原地的状态中,十分低落也很焦虑。
在此前的文章里,付丽娟老师教授了倾听的四个点位:听情感、听需要、听愿望、听冲突。这段讲述,能听到怎样的情感?
有的学员讲,此刻来访者似乎听起来很迷茫,但在讲述的这些事情里来访者那时好像很无力、很恐惧。
付丽娟老师说,来访者此时的描述,是一整块的描述,里面的内容是有层次的,需要一层一层把它分开。四个点位就是帮助大家把听到的内容分层。
例如情绪情感,就分为了此时此刻的情绪,和那时那刻的情绪。此时此刻是指来访者在当下讲述这些内容时的情绪,那时那刻是说在讲述的这些事情里蕴藏了怎样的情绪。
现场的每个人听到的情绪情感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部分需要辨认是来访者的,还是我们认为的来访者可能有的情绪。
在咨询里,咨询师要靠近来访者,要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上去感受对方,去感受对方在经历那些事时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个叫做替代性感受。
替代性感受越深入,我们越能够接近来访者的真实情感体验。如果贴近的程度不够深入,很多感受可能只是自己的推测,离真实的感受很远。
接着再听冲突、需要和愿望。
大家听到了来访者被肯定、被认可、被支持的需要,也有实现自我、获得掌控感及独立自主的愿望。
同时也听到了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间的冲突,以及超越与限定的冲突,也有依赖与独立的冲突等等。
有了在专业位置上倾听的思路和方法,即使还不能足够靠近来访者内在真实的体验,但也远远离开了日常生活里的倾听。
有了听的基础,接下来要整理这些听到的内容。
刚才的步骤是将来访者讲述的一整团素材分层拆解,帮助我们去贴近来访者的内在感受,接着就需要把拆解的部分重新整合在一起。
这是一个思维的路径,在学习和练习的时候可以拆开分步练习,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切都发生在对话的间隙里,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等我们一句一句的拆解再重组。
如何理解并翻译一个人的内在?
付丽娟:
来访者谈论了自己的矛盾,是要发展专业,在工作上取得成就,这是一个人想要自我发展的欲望。
欲望有了,现状是怎样的?想要发展,来访者需要从现在的环境里离开,去一个未知的地方,于是自我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面临了不可控的威胁,产生了发展和阻碍的冲突。这就是成长的冲突。
来访者还谈到了害怕和担心,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一些事,比如写文章来传播自己。这是一件会暴露、曝光自己的事,面临的是他人的眼光与评价。
暴露自己、展示自己也是一个欲望,想要让自我彰显,而这会面临的威胁和冲突就是被评判。这是把表达自己与基本的自我认同紧密关联了,也就是说的写的好不好,等同于自己这个人够不够好。
自我认同如果发展得比较好,比较稳定,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外界评判威胁。向外表达时有这么多的恐惧和担心,实际是对自我的恐惧。
当然,这些感受和体验都发生在幻想层面,因为现实中你写一篇文章出去可能只有10个阅读量,并没有多少人看见,也没有多少人会来评判这个文章的好坏。
但在幻想里不是如此,幻想里会体验到自己被展示出去后会被所有人看到,自己的优点缺点都会被看见,而这样的体验来自夸大的幻想。
夸大的幻想的作用,就是增加阻力,最终抑制自己的自我发展。这是藏在一系列矛盾、害怕、恐惧、担心里的潜意识驱动。
另外,在幻想里自己的文章发出去被很多人看,然后担心被批评被攻击,这实际是自己对自己攻击的外化。
也就是把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不接受、不支持投射给了外界,变成是外界可能会对自己的攻击与评判。这是自己的内在动力在对自己这么做。
理解,想要往深处走,是需要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的,否则很难听到描述里的潜意识信息。如果你对精神分析几个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略知一二,或者你学习过曾奇峰老师65集精神分析初级视频,有这套理论打底,再去理解一个人时就已经不在普通大众的位置上,相当于有了精神分析的装置。
再来说说听完了四个点位以后,需要把这几个层次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一开始学习,这个过程会不熟练,理论和感受可能都不是那么熟练,作为新手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时,要回应的那个瞬间没法把几个层次整合在一起形成对来访者潜意识的理解,如果是这样,只对自己听到的情感做回应也是可以的。
比如:
“刚才我听到你讲了自己的一些事情,好像你对于自己从业要发生一些转变的这个阶段是有一些不确定,有一些迷茫的,我不太确定是否还有一些焦虑,甚至是有一些担心的。”
这是仅从情感层面回应。这样也没问题,但会显得不那么饱满,跟来访者的接触程度比较浅。
有时候可能我们可能因为来访者的状态和提供的素材不同,只能在情感层面上去接触,但就刚才的素材来讲,如果我们可以把听到的信息揉在一起,就能够更丰富、深入地接触来访者。
可以这样回应:
“我听到刚才你谈到了你想要从原来的咨询师位置,转型成为一个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你可能很想在专业上有更大的提升,这涉及自我发展。所以在自我发展上,好像一方面你有这样的愿望,但同时你又感受到一些阻力,这个阻力好像来自于你谈到的,如果你去做一些彰显自我的事情,可能会被外界评判。你非常担心这些评判,似乎这些评判对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会影响到你自我的发展。”
其实,回应来访者时我们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把来访者谈论的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是鸡毛蒜皮的事,通过自己的理解往下沉淀,把这些漂浮在表面的内容往下沉,沉淀之后给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反应,而是对来访者而言更加核心、更加深入的议题。
比如独立的议题,依赖的议题,成长的议题,自我挫败、自我攻击的议题。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翻译的工作。
如果没有接受精神分析的培训,可能我们听到的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但有了精神分析的理解之后,这些表面的困扰、困境,底层是人性深处共通的风景,也可以是一个个体,它存活发展下来所必需的东西。
所以我们需要在理解和翻译的基础上往下探,然后就可以带着来访者一起往下沉淀下来。
举个反例,当来访者讲述完自己不敢写文章,总担心观点不对,咨询师什么样的反应是在面上,没法往下沉。
咨询师说:“你的文章你有些什么观点,你可以跟我讲一讲。你很害怕别人觉得你讲得不好,那你是在什么时候有这种感觉?是过去有还是现在有?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担心的?”
这样的一些问话,实际上都问的没有办法可以深入下去。这是在平行的方向扩散。有时候我们需要用扩散的方式了解更多信息,但在信息基本清楚的情况之下,就需要带着来访者往下走。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咨询师说来访者为什么没有办法下去,老是跟我讲表面上的事情,是因为咨询师没有办法带着来访者向下沉淀,咨询师没有更深入的视角,来访者也就无法往下走。
正如刚才示范回应里,把专业发展关联到自我,再把外界阻力与影响发展关联起来,同时揭示了来访者对外界评判的担心程度,这是一级一级的搭好了向下探索的台阶。
编后语:
付丽娟老师曾经说过精神分析的咨询工作是十分有美感的。这次观看课程时,这种美感突然撞进我心里。
心理咨询最开始,是两个陌生人的会面。一个陌生人对另外一个陌生人吐露心声。
很多时候在咨询室里其实来访者是很难真的吐露心声的,那些内在的风景藏在听起来没头没尾、有时候可能是吞吞吐吐的描述里。
有功力的咨询师能够在这些没头没尾、吞吞吐吐里迅速形成对眼前这个陌生人的理解,并把这些理解翻译出来。那些回应饱满而有力度,让人感觉被穿透了一点但又不会过于痛苦。
这一点的穿透,在两个心灵间搭起了一个通道,随着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个通道也越发宽敞稳固。
被准确又深入的理解,同时被带领着看到自己内在的风景,这在普通人际交往里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体验,也是精神分析取向工作里十分具有美感的时刻。
这些时刻发生的基础,就是倾听。
↓ 扫码添加下方课程小助理 ↓
↓ 获取第一时间课程上线通知 ↓
客服小助—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