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0期三川汇文化产业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北
京大学艺术学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开始招生啦,本课程融汇了北京大学20多年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旨在培养懂文旅、擅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和旅游行业
精英。
修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 “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网站查询。
名额有限,不可错过~
回复关键词【2024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获取报名表~
编审
| 时光
编辑
| 时光
来源
| 三川汇文化产业
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
审批编号:北大培训20240997号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旅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2024年5月,党中央就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指明前进方向、作出全面部署。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两项国家战略的迭加,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文旅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面对文旅产业格局、投融资环境、市场空间、用户消费习惯的瞬息变化,如何继续厚植文旅融合新优势、加快培育文旅创新创意能力、实现内生性增长和长期繁荣,成为摆在各级政府与文旅行业企业面前的重要命题,也令高素质文旅产业人才的培养日益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项目以建构文旅产业领域的中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持续助力中国文旅产业人才结构升级为宗旨,以培养高水平审美型、创意型、复合型、应用型文旅人才为特色,长期开展面向中国文旅产业人才的产学研融合赋能与协同创新培育。课程设计立足于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的广阔视域,根植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百余年中国美学积淀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对文旅产业二十余年的长期追踪,以中国特色文化创意方法论体系为指导,直面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营造、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领域等重大需求和现实问题进行定向人才赋能,以“文旅思维引领+跨学科融合+政产学联教+实战研学”等多维价值与中国文旅产业同频共振。项目导师团队覆盖整合国内各高校文旅产业专家学者及文化旅游、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智科技等各领域百余名头部企业家、前沿创业者及文旅培训师,共同为新文旅企业家加速成长为兼具艺术审美、故事驱动、科技赋能和跨界创新的创意领导人提供助力。
• 旅游目的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旅游景区、文旅演艺、主题公园、文旅科技、数字媒体、文创设计、活动展陈等行业企业高层管理者、项目操盘手;
• 寻求企业创新发展或者转型升级的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
• 服务于文旅或有志于跨界文旅的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 本研修班构建了”4+8+X”课程体系,即4大能力建设、4个场景应用、8次专题模块授课、X场特色主题活动。
• 课程模块分别针对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四种能力:审美能力、创意能力、经营能力、数智能力,针旅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旅新业态等四个主要场景的新文旅创意领导力展开相关教学,并通过实践项目考察与策划,培养学员的整体能力。
• 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专题沙龙,游学考察等多种形式。
•
文化艺术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根基与灵魂。审美能力日益成为文旅创新创意能力的核心要素。本模块课程依托北京大学百余年深厚美学积淀,以弘扬、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学员传统美学修养、综合审美能力及文化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艺术学、文学、考古学、建筑学、宗教与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审美的文化内核、艺术形式、原创源泉和价值引领,实现学员审美经验、审美思维、审美价值观的涵养与升维。
▸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
▸ 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
▸ 中国绘画精神与现代城市人的审美诉求
▸ 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学与启示
▸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营造
▸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与中国文化复兴
• 创意创新能力是文旅从业者的必备能力。文旅产业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模块课程将紧密结合当下文旅产业现状与趋势,从创意旅游、创意赋能、文化IP、故事驱动、艺术介入、场景营造等多维度展开创意方法论的广泛探讨,助力学员激发创意思维与创造转化,提升学员创意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水平。
▸ 创意旅游:文旅融合的协同共生
▸ 创意赋能:文化资源的正向创造及产品设计
▸ 文化IP:文化资源开发的转化模式
▸ 故事驱动:文化原型与体验价值提升
▸ 艺术介入:文旅融合的价值逻辑与行动逻辑
▸ 公共空间:创意空间的场景驱动
•
文旅企业是文旅产业的压舱石、生力军以及行业价值的主要贡献者,企业战略的有效性与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我国文旅产业的整体规模与发展质量。本模块以提升学员文化经营能力为目标,紧紧结合文旅产业国家战略、市场规律、产业趋势及消费者需求变化,从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品牌与营销、投融资模式等多维度展开拓展与强化,为学员及企业校正战略方向、提升运营水平全面赋能。
▸ 文旅企业家的创意战略与创新基因
▸ 文旅企业的管理哲学与战略决策
▸ 文旅融合的商业授权与创意营销
▸ 文旅夜游与旅游演艺的场景提升
▸ 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的创意实践
▸ 互联网创意内容与数字化营销
•
数字时代,文旅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日益被科技重塑,数智力量已成为驱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广阔前景与无限潜力,文旅企业应如何在持续追赶中展开差异化竞争?AIGC技术如何驱动文化创新与文旅产业变革?如何有效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以创新创意能力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本课程模块将聚焦上述重大战略命题展开深入探问,助力学员及企业在时代变革浪潮中行稳致远。
▸ 数字变革与文化创新
▸ 技术演进视野下的艺术生产与传播
▸ 数字赋能文旅新业态
▸ “数字+文旅”的AIGC探索
▸ 数智生产与文旅新消费
▸ 数智生态与场景范式跃进
• 伴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迭代加速,追踪现场、保持在场是每一个文旅企业把握机遇并迎接挑战的必修课。项目紧密把握近年文旅产业演进趋势,精心遴选头部企业、热点案例、特质项目展开定制化深度研学,在带领学员参悟案例发展历程、得失经验、启迪智慧的同时,为广大学员与研习项目搭建合作平台。
• 北京大学官方开展的权威性、专业性、实操性的培训课程;
• 融汇北京大学20多年文化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
• 国内顶级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师资阵容;每个模块均有教授主持,系统化教学;
排名不分先后、具体授课以实际安排为准。研修班还将邀请学术界专家学者及业界一线的文旅企业操盘手参与教学研讨与案例分享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陈少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峰火文创中心主任
向 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首席专家
李 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刘结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东方意象文创机构总裁
马思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钮沭联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固定收益研究中心研究员
唐金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保继刚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旅游学刊》副主编
胡 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陆定邦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工业设计学系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特聘教授,台湾设计创新管理协会理事长
沙晓岚
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860)董事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
刘 峰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地学分会副会长
林 峰
绿维文旅集团董事长、绿维文旅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文化旅游投资发展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景区协会开发运营专业委员会主任
梅 洪
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总制作人
2024年9月20日-2026年1月31日,每月集中一个周五、六、日上课3天,共30天,240学时。
修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 “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网站查询。
报名流程
提交报名材料 → 资格审查 → 发入学通知书 → 交纳学费 → 报到入学
报名申请
符合条件者可领取并填写《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高级研修班》报名表及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站下载表格,填写后将所有申请材料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申请资料
• 《报名申请表》
• 身份证复印件1份
• 最高学历证明复印件1份
• 《工作证明》(证明职位及工作年限)
• 两寸彩色证件照电子版1张
资格审核
学院在收到上述材料后将对报名者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面试,对经审核符合要求者,发放《入学通知书》,未接到通知者可到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查询。被录取的学员于开学前办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网上注册填报,并按时缴纳学费。
学员报名成功后,双方签订《北京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社会招生项目知情协议书》。
课程费用
58000元/人。培训期间食宿及考察门票等费用自理。课程费用在收到录取通知3个工作日内全部缴清。开课前7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时须立即付费。
户 名:北京大学;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帐 号:0200004509089131151;
用 途:艺术学院+姓名
报名联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晨昱老师13911650605(手机、微信)
地 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六楼113室
邮政编码:100871
网 址:www.art.pku.edu.cn
电 话:010-6275 7501
传 真:010-6275 9675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科植根于北大丰厚的学科沃土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在全国艺术教育探索和艺术理论研究中都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二十多年来,艺术学院逐步确立了以史论为主,兼顾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多个学科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办学理念,以期培养善于在具有想象力、创意力、创新性的艺术相关工作中引领艺术前沿与人类未来的“有思想的艺术人”——即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创意编剧、文化艺术管理专家。教育部2012年、201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学院培养的千余名精英人才活跃在主流艺术创作、传播、管理、产业等领域,北京大学独特的学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人才培养土壤。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是以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提供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培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文化产业研究与教学的机构之一,2002年7月成为北京大学与原文化部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19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多年来,研究院紧密跟随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积极在文化产业领域促进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推动,在国内外文化产业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加入私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