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圈
全媒体、全流程、全产业链的传媒资讯与传媒评论公众平台!订阅者为各大电视台 、报纸、杂志,电台、各大网络媒体的台长、总编、CEO及高管,还有媒体记者、编辑、营销、广告、策划等人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吉林教育  ·  吉林省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举办 ·  昨天  
江苏警方  ·  关于2027年高考,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2 天前  
东莞本地宝  ·  2025四六级查分时间+成绩查询入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圈

新闻也能“预制”吗?

传媒圈  · 公众号  ·  · 2024-08-13 21:01

正文

作者丨尹珮瑶 来源丨庖丁解news

巴黎奥运会赛事期间,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在相关比赛开赛前,伊利已在大屏幕投放了祝贺郑钦文“网球女子单打项目摘银”“恭喜孙颖莎夺得女单金牌”的物料内容。

不少网友对此感到十分惊讶,“离谱,(比赛)还没开打呢,提前开香槟了?”

“提前开香槟”不说,大屏广告内容与决赛赛果相反,更是引发网友较大规模的热议。

图源网络

事件发生后,伊利就此事道歉,称“按体育赛事的特点,每场代言人的比赛,我们会同时准备三个版本以上的广告内容”,并表示这是测试造成的误会。

对于此次事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立明认为,伊利投放的这则海报虽不算新闻,但大屏时刻面向公众,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且海报主体为奥运健儿,因此在投放时应格外谨慎。

当谈及“新闻能否预制”话题时,马立明表示,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部分媒体会选择提前做预案,这一点在体育新闻领域比较常见。这不仅需要记者在赛前做好充分的筹备工作,也要求记者在现场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灵敏的捕捉力。

01
新闻可以“预制”吗?

马立明表示,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大型赛事期间,观众都想及时全面了解信息。

以本届巴黎奥运会为例,马立明认为赛事新闻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有些内容是可以提前准备的,但有些内容必须到现场取材,不可“预制”。

及时赛果,这一类新闻用简洁的语句传递比赛结果,通常是可以事先准备输和赢两种备案的,比赛结束后,根据具体比分和成绩小幅修改即可发出。


比赛复盘,如对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进行复盘,分析在决赛中樊振东采用了哪些战术,在比赛中打出了哪些精彩对攻。这类内容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视频集锦的形式呈现,但需待赛后才可制作。

赛后采访,记者在比赛结束后往往会对运动员本人、教练团队、家庭成员等进行采访,这类内容是需要现场取材的,不可“预制”,也无法“预制”。


深度报道,如对于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进行总结回顾,梳理其成长轨迹和高光时刻,更为立体地塑造运动员形象。如媒体在谢瑜夺冠后对其本人及家人进行了采访,让观众认识并了解这位“00后”男孩是如何从贵州走到巴黎的。这些内容可通过赛前素材积累以及赛后补采完成。


02
抢发有风险,“预制”需谨慎

有些稿件为了抢时效而牺牲了精确度,甚至出现错报、误报,马立明认为,这不仅会损伤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甚至还会扰乱社会秩序。

在体育赛事报道中,奥运会的报道难度较高,体现在项目类别多、参赛选手多、赛制规则多等方面,因此记者们在准备预案前需进行深度学习,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以网球为例,在奥运会网球双打比赛中,当前两盘双方战成平时将进入“抢十”,先赢得10分的一方获胜,这与传统网球大满贯第三盘决胜负的规则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只有了解清楚规则上的变化,才有可能在保证信息准确的情况下追求时效。否则,一旦信息失实,将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此外,当稿件涉及到重要人物时,马立明强调,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尤为谨慎。因抢时效而错发、误发新闻,不仅会损伤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引发不必要的舆情。


-完-


推荐更多阅读:

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 (7月15-21日)

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 (7月8-14日)

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 (7月1-7日)

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6月24-30日)

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6月17-23日)

慎海雄已经分管中宣部电影工作

腾讯让影视公司转型合伙人,释放什么信号

张艺谋曾拒拍《三体》

湖南广电把直播做到了Next Level

AI与艺术“共生共荣”,未来电视的这两部哪吒主题短片创意满满!

两年爆款不断!“浙江宣传”靠什么?

为什么烂片容易出神曲?

《新闻联播》首位90后主播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