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众号改变了规则,推送不按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
思维纪要号
》的文章,请设“星标”并且经常点击“在看”,感谢大家支持!
本公众号是《思维纪要社》的备用账号,通道↓↓↓
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理解
全文摘要
一家外资基金公司代表强调了其在国内独有的一体化基金运营地位,正通过整合全球研究与本土国情,为投资者寻求投资机遇。面对中国经济挑战,包括政策转向力度不足引发的市场分化、经济焦虑、债券收益率下滑及股市调整,特别提及
924政策的积极影响及外资因监管不确定性而趋于谨慎。公司开发的社会民生反馈指数协助解析经济政策变动,显示过去几年中政策调整对市场及信心的影响。讨论了通缩应对策略,如债务重组、消费刺激及企业信心稳定,强调需更大努力打破通缩循环。同时,指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及绿色能源转型领域的投资潜力,尽管面临特朗普政府可能的关税政策挑战,但中国仍展现出应对策略及投资机遇。整体上,对话聚焦于中国经济现状、挑战与未来机遇,特别是在政策调整、行业趋势及市场动态方面的考量。
人民币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在一次人民币基金公司的活动中,主讲人强调了将全球研究资源和投资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创造投资回报。他介绍了自
2024年底以来发布的全球中国宏观资产配置展望,强调了尽管存在政策转向,但市场对经济仍有担忧。此外,还提到了外资投资中国面临的难题,如对中国监管框架的犹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谨慎态度。活动也探讨了具体的产业投资方向,显示了公司对未来投资策略的考量。
社会民生反馈指数与经济政策调整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政策的制定越发强调安全性与发展并重,关注普罗大众的经济福祉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考量。通过对社会民生反馈指数的分析,该指数综合考虑了收入预期、就业状况、恩格尔系数以及劳动者纠纷平等四项指标,旨在全面反映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对经济政策的感受。历史上,该指数的低位往往预示着随后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政策的重大调整,如
2015年底和2022年底的情况所示。近来,社会民生感知系数接近历史低位,暗示着经济政策即将迎来拐点,随后确实出现了政策转向的迹象。然而,即便政策有所调整,打破通缩形成的负反馈循环仍需更大的力度,当前的政策力度受到一些思维定式的约束。
政策分析:应对通缩与刺激消费的措施
政策关注焦点从九月至十一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转向十二月后对消费的财政刺激,力度温和,有待加强。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提升低保户和特困户的社保及医保补贴,以及给公务员加薪,总体对消费端的刺激规模预计达到
7000亿人民币。同时,提出了通过债务重组、经济刺激和改革以稳定企业信心的三步走策略,目前进度约为四成,专家建议需更大规模政策组合以摆脱通缩。
应对通缩政策与社会保障改革的必要性
对话内容强调了通过改革和消费端刺激等手段达到经济最优状态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加大对社会保障福利的投入。分析了当前政策力度不足,特别是消费端刺激和社保福利支出占比偏低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政策应大力方向,包括社保改革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旨在促进消费和解决预防性储蓄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政策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当前处于止跌回稳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央提出要求,但市场对二三线城市的复苏持谨慎态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新房和二手房的高额库存,需要三年多时间消化。历史经验显示,多数国家如美国、西班牙等,能在
4到5年内从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恢复,而日本则经历了长期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中国需要中央政府和央行积极介入以解决风险,这涉及道德风险的辩论。尽管存在争议,但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止金融和社会风险的扩散。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已开始朝支持消费方向转变,显示出政策调整的积极迹象,2024年或将成为对经济和民生负面影响认识深化的关键年。
2025年:经济探索与新兴投资机遇
2025年被视为经济继续探索之年,政府可能会出台刺激消费政策以支撑经济。尽管初期政策力度可能较弱,但通过不断试错和评估,预期经济将在2026年及以后逐渐走出通缩。在此期间,资产多元化配置、AI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和绿色能源转型成为投资新机遇。特别是在AI和人形机器人方面,中国依靠其后发优势和产业链规模,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绿色转型领域,中国有望利用国际形势,发挥先发优势,拓展国际合作机会。
中国
2025年经济展望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影响
面对经济挑战,中国
2025年将是探索和应对通缩的关键年份,需要持久努力。尽管如此,心智生产力和多元化资产配置等领域展现出投资机会。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和对华限制措施引发了担忧,但其实施力度受美国自身经济状况影响。从特朗普1.0时期到当前,美国经济环境已从“两低一星”转变为“两高一厚”,面临高通胀和高财政赤字的压力。因此,预计对华关税政策将分阶段、相对温和地实施,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可能不会像前两年那样严峻,因为中国企业已通过多元化出口市场和升级出口结构来部分规避风险。
应对贸易摩擦与经济挑战的策略分析
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出口结构明显升级,成功抵御部分贸易摩擦风险,同时美国因可能的全面加关税而面临通胀上升的压力。特朗普政府对股市的重视可能限制其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尽管面临挑战,中国通过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实现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优异表现。未来,中国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应对通缩,同时把握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机遇。
在当前政策转向背景下,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表现为何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这是因为自
2024年9月24日以来,尽管有政策转向,但力度不足。市场对经济前景担忧加剧,导致债券收益率下行,而股票市场出现显著调整。
外资投资中国时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主要难题是很多长线投资人和跨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变得谨慎,这源于他们对中国监管框架产生的犹豫之情,认为新时代中国可能更强调安全性,影响到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难度。
贵公司如何通过社会民生反馈指数来衡量普罗大众的感受,并据此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估?
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老百姓收入预期调研、就业情况、恩格尔系数(反映最底层基本福利)及劳动者纠纷平息率等四项指标的社会民生反馈指数,该指数综合加权平均后能更客观全面地衡量普通民众的感受,对于理解通胀通缩、资产价格走势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提供参考。
社会民生感知系数接近历史低点时,是否会导致经济政策出现较大调整?
是的,每当这个系数陷入较低水平,如
2015年下半年和2022年年底,都预示着后期经济政策甚至改革政策会有重大调整。例如,在2015年底,面对连续两年多的PPI通缩等问题,我国实施了供给侧改革等刺激措施。
最近出台的政策中,对于打破通缩循环的力度如何?
截止到
2024年9月份,社会民生感知系数接近历史低点,当时摩根士坦的宏观研究团队预测政策拐点即将来临。然而,已出台的两轮政策(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和财政领域刺激消费)力度温和,可能不足以一举打破通缩局面。
当前已实施的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和消费层面刺激政策具体是什么?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方面,目前有六家
4万亿接近10万亿的债务置换计划,相较于过去三年强调的砸锅卖铁方式有所进步,但仍不足以解决过去几年房地产下行导致的整体财政收紧问题。在消费层面,已推出或计划推出的措施包括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低保户特困户社保医保补贴上调,以及公务员加薪等。
在
2025年,消费端可能受到哪些刺激,规模大概会达到多少?如何通过量化方式来测算打破通缩框架的进度条?
2025年对消费端的刺激规模预计会达到7000亿人民币左右,这包括了3000亿的以旧换新补贴,以及11到2000亿的底层社保户、医保户补贴提升,再加上一定公务员工资的上调。我们在924政策转向前后对这个进度条进行了分析,924政策之前进展较慢,只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进度。而在924政策之后,在解决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重组债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平均进度接近四成。
目前在支持消费和稳定企业信心这两方面的力度是否足够?
目前看来,这两方面的力度可能还不够大。有专家学者提出需要大约两年时间,投入约
10万亿左右的政策组合来摆脱通缩困境,我们部分认同这一判断。
最优状态下,应该如何通过改革和结合的方式发力?
最优状态下,应主要针对消费端和社会保障福利端发力,而非过度依赖过去的基建生产端。但这种应然状态要转化为实然行动需要时间,因为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消费刺激等新举措,需要打破思维定式。
当前财政支出的方向以及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如何?
当前中国财政支出中用于供给和建设端的比例偏高,而用于消费端和社会保障福利端的比例偏低。国际上富裕国家公共财政用于社保的比例平均占
GDP的20到25个百分点,而中国目前只占8个百分点,低于国际水平,但也比2012年的4个百分点有了大幅提升。然而,中国财政面临转型要求,需适当转向社会保障福利端和消费端。
为了实现农民工享受与正式职工一样的社保、医保等权益,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要实现这一目标,预计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约
7万亿人民币来兜底社会保障改革。此外,还有2到3万亿的发力方向可以聚焦于房地产领域,以止跌回稳。
房地产领域存在的库存堰塞湖问题对市场有何影响,以及如何解决?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新房和二手房库存,若不能有效解决将拖累经济。解决库存堰塞湖需要中央政府积极介入,类似于美国、欧洲国家在经历房地产大起大落后的调整策略,关键在于中央政府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并采取果断措施,避免道德风险的讨论成为阻碍。
2024年中央财政在扩张方面的方向和力度如何?
2024年中央财政在扩张上迈出了半只脚,开始从单纯搞建设、投资转向支持消费,并且在力度上呈现温和扩张态势。这标志着对通缩对经济和民生负面影响的认知深化。
2025年对于中国经济通缩问题会是什么样的阶段?
2025年被定义为继续探索之年,可能会出台一些刺激消费政策以托底经济。但由于这些新政策在初期力度较弱,需要试错和评估后逐渐加码,所以五年左右可能才能完全走出通缩,进入企业盈利、资产价格和物价预期正循环。
在当前环境下,有哪些投资机遇?
AI和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尽管面临挑战,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