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海情报局
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星海情报局

“数”说工业化:中国化纤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星海情报局  · 公众号  ·  · 2025-02-11 15:21

正文


# 用数字讲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现代纺织工业中,化纤(特别是合成纤维)早已替代棉花、羊毛等天然纤维成为主要的原料,正是化纤产量的增长解决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问题。

改革开放前,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是以棉花为代表的天然纤维。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瓶颈是原料供应,居民衣着单调,布料长期凭票供应。

虽然政府一直努力增加棉花产量,但是受制于种植面积、气候、单产等多种因素,依靠棉花难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

1 :中国棉花和化纤产量

中国通过发展化纤工业最终解决了纺织工业的原料问题。

中国化纤产量从零增长到目前的 6000 万吨以上,化纤工业生产规模全球最大,远超其它所有国家。

中国纺织工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纺织原料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化纤工业奠定了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程

2 :中国化纤产量

1980 年中国化纤产量只有 45 万吨,仅仅是当年棉花产量的 16.6% ,在纺织工业原料中的占比仍然较小。

中国从 50 年代就着手开始发展化纤工业,先后尝试了粘胶纤维和维纶纤维的生产,但是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化纤的生产规模都相对较小。


中国在 60 年代从日本引进维纶技术建设了北京维尼纶厂, 70 年代 以北京维尼纶厂为样板在全国建设了 9 个维纶生产厂,其中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甘肃 8 个维纶厂的产能为 1 万吨,石家庄维尼纶厂的产能为 5000 吨。

自主建设维纶厂标志着中国掌握了维纶生产技术, 维纶纤维的生产工业流程较长,产量规模难以扩大,且纤维综合性能不如涤纶、锦纶和腈纶等合成纤维。

粘胶纤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两种化学纤维的生产都难以扩大,因此 粘胶纤维和维纶纤维都不是解决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答案。

合成纤维才是化纤产业的发展方向。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全球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纤维生产技术进步迅速,合成纤维产量不断扩大,在化纤产量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石油化工技术路线的合成纤维才是解决中国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答案,因此中国从 70 年代开始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大规模发展合成纤维生产。


中国大规模发展合成纤维始于 70 年代的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

1972 年,中国耗资 43 亿美元从西方引进成套设备建设了 26 个项目,这些项目中包括了四个化纤项目:分别是天津石油化纤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维尼龙厂。

这四个化纤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当于建设 1000 万棉纺锭的投资总和,或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1 年的 22 年间国家给纺织工业的投资总和,在纺织工业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在纺织工业部的努力下, “四三计划” 中的这 4 个合成纤维项目到 1981 年底都顺利建成投产。四大石油化纤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合成纤维 35 万吨,相当于 1100 多万亩的棉花产量。

1978 年我国再度从西方国家集中引进了 22 个成套设备项目,仪征化纤是 “七八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年产 53 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

1990 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 50 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涤纶产量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 5 米布料,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


2000 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 694 万吨,占世界 20.3% ,成为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国。

中国化纤产量超过 442 万吨的棉花产量,化纤成为最重要的纺织原料,其中合成纤维产量是 630 万吨。

在八九十年代,我国继续从国外引进化纤生产设备,先后引进 70 多套聚酯装置,这些化纤生产装置构成了中国化纤工业的主体。

但是此时中国化纤生产技术和化纤生产设备主要依靠引进,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缺少技术自主性,仍然限制了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

通过自主研发,中国逐步掌握了化纤生产技术,并且实现了从原油到聚酯全产业链技术的突破,而技术的突破则推动了中国化纤特别是合成纤维产量增长迅速!

2010 年,中国化纤产量增长至 3090 万吨;

2020 年,中国的化纤产量增加至 6125 万吨,其中合成纤维产量是 5634 万吨。

20 年的时间里化纤产量增加了 5331 万吨,其中合成纤维贡献了 5004 万吨的增量。

正是技术的突破给化纤产量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是如何掌握化纤生产技术的?

3 :中国化纤产量十年增量

中国从 50 年代就开始发展化纤工业,最早是粘胶纤维, 60 年代引进维纶纤维, 70 年代引进合成纤维生产技术。

70 年代通过“四三计划”,我国依靠成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建成了四家大型化纤企业,为发展现代合成纤维工业打下基础。

依靠技术和设备引进虽然可以迅速扩大化纤的生产能力,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技术被国外少数公司控制、引进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重复引进严重等。

以化纤工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聚酯纤维(涤纶)为例,到 2000 年我国先后引进 70 多套聚酯装置,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生产工艺,唯独没形成自有技术。

80 年代到 2000 年,国内也有民营企业开发了“小聚酯”技术。例如江苏扬州民营科技企业惠通公司开发了间歇法年产万吨级聚酯聚合装备,并在国内建设了近 80 余条生产线。

这种“小聚酯”装置生产的聚酯产品,质量虽然比不上引进的大装置产品,但国产设备投资很低,建设容易,上马快。

“小聚酯”装置生产聚酯基本满足了纺织的需要,提供了涤纶纺丝生产急需的原料。

中国化纤产业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在技术上必须实现赶超,落后的技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是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的。

化纤生产技术特别是合成纤维生产技术的突破,最终是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中石化、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完成的。

9 0 年代开始,中石化就联合中纺设计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进行技术攻关,把聚酯合成纤维生产中的聚合和纺丝技术作为国产化的重点。

仪征化纤 1978 年引进了 9 套聚酯生产装置,每套装置的聚酯生产能力是 6 万吨,中石化联合中纺设计院、华东理工大学组成工作组首先对引进的聚酯装置进行改造以提高产能。

1996 5 月,仪征化纤聚酯装置增容改造工程一次投产成功,单套装置的聚酯生产能力从 6 万吨增加至 9 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增容达到 50% ,超过了原定增容 30% 的目标。

仪征化纤聚酯装置的增容改造开创了依靠自有技术和设备对引进生产线成功改造的先河,也为进一步开发研制更先进的聚酯成套技术和设备奠定了基础。

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于有具体依托的工程项目,有工程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力量和生产企业联合攻关的合作形式,迈出了聚酯纤维国产化之路第一步。


在增容改造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展了年产 10 万吨( 300 吨/日)聚酯纤维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开发。

1997 年,原国家计委和经贸委将其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并以仪征化纤 10 万吨/年聚酯装置作为依托工程。

仪征化纤国产化 10 万吨/年聚酯装置于 2000 12 月建成,一次开车成功,日产量最大能力可达 400 吨,且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 10 万吨/年聚酯装置的研发,我国掌握了大型聚酯生产装置的全流程规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包,并具备了在国内制造成套聚酯设备的能力。

这标志着大型先进的国产化聚酯纤维技术和装备终于获得突破,并且达到了国际领先。


此后,中国聚酯技术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不断有更大生产能力的国产化装置投产。

2002 年两套年产 15 万吨的国产聚酯纤维装置先后投产,产品质量优于原有引进装置的产品。此后,单系列生产能力 18 万吨、 20 万吨的生产装置又有多套相继投产。

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成套设备的聚酯纤维装置,单系列最大生产能力达日产 900 吨(年产 30 万吨),包含多种不同的工艺流程,形成了从年产 6 万吨(日产 180 吨)到年产 30 万吨(日产 900 吨)的系列,可满足不同建设规模的需要。

国产聚酯纤维技术和装各的成功开发,大大降低了建设投资,万吨产品的建设投资由当初引进装置的 8500 万元降低到 2003 年的 1000 万元左右。

中国化纤产量的增长速度从 2000 年开始显著加快,根源就是化纤生产技术的全面突破!

中国化纤技术的突破不仅仅局限聚酯一个环节,而是包含了从上游原料石油到终端产品合成纤维全产业链技术的突破。

聚酯纤维的原料是 PTA (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PTA 的原料是 PX (对二甲苯), PX 则是通过芳烃生产装置利用原油生产的。

因此只有掌握了从原油到聚酯的全部生产技术才能算得上真正掌握了合成纤维的生产技术。


2002 年,我国成功研制了年产百万吨级 PTA 的生产装置,此后国产 PTA 生产装置的规模不断升级,在全球实现了领先。

PTA 技术突破之后的下一项技术瓶颈是 PX 生产技术,即芳烃生产技术。 2010 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技术壁垒非常高

2013 12 15 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 3 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 201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至此,中国掌握了从原油到合成纤维的全套生产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制于人。

4 :中国化纤产量增量

中国掌握化纤生产技术的结果就是中国化纤产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有力支撑了 21 世纪中国纺织工业和纺织出口的大发展。

2000 年前,中国化纤工业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产量一共只增加了 694 万吨。

由于掌握了技术,中国化纤产量在 2000 年后显著加快:

2001~2005 年(“十五时期”),中国化纤产量 5 年增加 971 万吨,比前 50 年的产量增量还要高 40%

2006~2010 年(“十一五时期”),中国化纤产量在 5 年增加 1425 万吨,这是在十五时期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产量增速进一步提高了 46.8%

2011~2015 年(“十二五时期”),中国化纤产量 5 年增加了 1742 万吨!这是历史上中国化纤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中国在这 5 年增加的化纤产量几乎相当于 1990 年全世界化纤产量的总和。

2015 年后,中国化纤产量增速下降,但是“十三五期间”仍然增加了 1293 万吨, 2021~2023 年也增加了 747 万吨。

5 :中国化纤产量年度增量

2001~2023 年,除了少数年份以外,中国化纤产量都保持了增长,而且每年的增长规模大多在百万吨以上,最快增速是 2021 年增长了 684 万吨。

2001~2023 年,中国平均每年化纤产量的增量是 268 万吨,这个规模超过了美国全年的化纤产量,也超过了西欧全年的化纤产量。

正是由于中国彻底掌握化纤工业全产业链的生产技术,中国化纤产量在 2000 年后才能一直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中国才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国。

三、全球化纤工业格局的演变

化纤是现代工业体系使用的重要材料,在人类使用的所有材料中仅次于水泥、钢铁和塑料,超有所有种类的有色金属,在石化工业中的产量仅次于合成树脂。

全球化纤产量从 20 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直保持了增长,在 2000 年左右就已经超过了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产量,是解决人类穿衣问题的关键材料。

6 :全球化纤产量

1970 年全球化纤产量还只有 839 万吨,全球化纤生产规模还低于棉花等天然纤维。

2000 年全球化纤产量就超过了 3000 万吨,化纤产量开始超过棉花产量。

2020 年全球化纤产量进一步增长至 8254 万吨,是 2000 年的 2.5 倍,生产规模远远超过棉花成为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7 :全球化纤产量十年增量

全球化纤产量的增长是一个逐步加速的过程,特别是 2000 年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化纤产量十年增量只有 500 万吨左右;到了九十年代,全球化纤产量十年增加了 1403 万吨,平均每年增加 140 万吨。

2000 年后全球化纤产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2001~2010 年十年间增加了 1942 万吨, 2011~2020 年十年间更是增加了 3023 万吨。

全球化纤产量在 2000 年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化纤生产技术的成熟,单套化纤装置的生产规模大大提高;

第二是中国掌握了化纤生产技术,并成为全球化纤生产的主要国家。

8 :全球化纤产量增长结构

2000 年前,全球化纤产量的增长主要是中国以外的其它国家贡献的,但是中国贡献的化纤产量增量不断增加。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纤产量增加了 1403 万吨,同期中国化纤产量增加了 529 万吨,占全球产量增量的 37.7%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全球化纤产量增加了 1942 万吨,同期中国化纤产量增加了 2396 万吨,大幅超过了全球化纤产量,这意味着部分国家的化纤产量减少了。

2011~2020 年,中国化纤产量增加了 2935 万吨,占全球化纤产量增量的 97.1% ,几乎是全球化纤产量增量的全部。

中国化纤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西方发达国家化纤产量的减少,全球化纤工业的重心逐步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

9 :中国化纤产量全球份额

中国化纤产量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化纤产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1980 年,中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份额还只有 3.1% ,到 2000 年提升至 21.1% ,到 2020 年更是提升至 73.0%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国,而且中国在全球化纤市场的份额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七成以上,这是历史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未达到过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